中国水产产地药残合格率达98.3%
经过深入调查与研究,关于中国水产产地药残合格率的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欣慰的事实:合格率高达98.3%。而我国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已经与国际接轨,充分显示出我国水产品质量的严格监管与持续进步。
焦点一:生产环节如何进行有效监管?对此,相关部门采取了疏堵结合的策略,源头治理成效显著。在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发挥领导作用,属地管理为主,分级负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农业部每年都会进行两次监督抽查,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为了引导养殖户规范用药,农业部从疏通与堵塞两个方面进行了努力。在疏通方面,创建了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强化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报。积极指导养殖渔民通过良种、良法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等措施提高防病能力,减少兽药使用。推动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建立一系列质量安全自控制度,如水质监测、生产记录、科学用药和产地证明等。
在堵塞方面,针对重点品种和敏感药物,相关部门会随机开展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开展水产专用药残快速检测产品验证,为各地加强苗种和生产环节监管提供技术支持。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追溯试点。
各地也在不断加强监管力度。以广州市为例,该市每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样品量达到96万批次,实行每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以及多项例行监测和专项检测。
据农业部提供的数据表明,经过严格的随机抽检,2011年水产品药残监测合格率达到98.3%,其中氯霉素监测合格率继续保持在99%以上,孔雀石绿监测合格率达到98.7%。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全年未发生因养殖环节问题而引发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我国水产品出口额也在持续上升,2011年达到了17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7%,显示出我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
我国在兽药残留监控方面的成果显著,生产环节的监管工作有效且全面。这不仅提升了我国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安全、健康的食品,增强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