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在国内市场又掀起一波涨势 缘何“被惯坏
近期,洋奶粉在中国市场掀起了一波新的涨价潮。相同的品牌和容量,在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差异竟超过两倍。尽管新西兰、欧盟等重要奶源产地的奶制品价格不断刷新低点,但洋奶粉在中国的价格却持续攀升,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现象被业内人士戏称为“洋奶粉被惯坏了”。
洋奶粉之所以坐地起价,并非依赖垄断或强迫。它们凭借的,是产品的品质。在市场游戏中,好产品本就稀缺,因此价格自然有上涨的底气。尽管价格昂贵,但消费者却愿意为之买单。这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是洋奶粉与消费者共同选择的结果。消费者宁愿在物质上有所付出,也不愿在健康上冒险。这是洋奶粉趋利避害的自然选择。
消费者的信心并未因食品安全危机而完全消失。食品安全危机对于企业而言也并非全是灾难性的。以日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森永奶粉危机为例,虽然该事件给森永带来了巨大的赔偿和声誉损失,但在危机过后,日本奶粉企业吸取教训,珍惜信誉,最终走出困境,并走出国门。在此次中国市场的涨价潮中,日本明治奶粉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在危机面前,坏企业受到惩罚,好企业得到嘉奖。经过深刻反省和重建的产业,总能在挫折之后实现反弹。中国奶粉行业本应该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扬弃过程,但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国产奶粉企业并未与消费者达成和解和谅解。反而问题频发、隐瞒欺骗,未能给消费者重拾信任的理由。在这场国产奶粉与消费者的较量中,法律和政策的天平如何摆动至关重要。产业与消费者的优先次序将决定我们能否走出奶粉危机,继续产业发展。
我们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扶持产业的心情可以理解也是发展所需。扶持产业的方式应遵循经济学中的拉弗曲线原理。在产业刚刚起步时,产业优先扶持是必要的,但当产业过度依赖政策扶持而忽视消费者需求时,副作用将逐渐显现。必须转向消费者优先,产业发展才能搭乘新的上扬曲线。只有这样,良币企业才能获得信誉利润,形成正向激励的体制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