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评分跌了
《以家人之名》:家庭剧的外壳与争议的内核
作为一部以家庭关系为核心的剧集,《以家人之名》在开播时凭借温馨治愈的亲情线赢得了观众的高口碑,豆瓣开分高达8.6。随着剧情的展开,评分持续下跌至7.0分左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部剧的评分下滑呢?让我们一起来一下。
剧情主线的偏离与情感逻辑的争议是评分下滑的核心原因之一。早期剧情聚焦于三兄妹在特殊家庭中的成长与相互治愈,但后期剧情突然将亲情线强行转变为爱情线,这种转折生硬且缺乏铺垫,引发了观众的质疑。复杂的多角恋关系也让观众感到剧情过于狗血,偏离了家庭剧的初衷。
角色塑造与价值观争议也是评分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剧中女性角色被指责为“工具化”和负面化,而男性角色则被过度美化,这种角色塑造方式被指存在“仇女”倾向。配角线的铺垫不足,也让观众感到剧情的突兀和不合理。
叙事逻辑与现实脱节也是导致评分下滑的原因之一。剧情走向脱离现实基础,细节处理粗糙,让观众感到剧情过于理想化。例如,凌霄、贺子秋出国九年后的回归以及家庭矛盾解决方式都显得过于理想化,缺乏合理性和可信度。
编剧模式与观众预期的错位也是导致评分下滑的原因之一。编剧风格固化,类型定位模糊,让观众感到缺乏新鲜感。前期宣传以“家庭治愈”为卖点,实际却掺杂大量偶像剧元素,导致观众预期落差较大。
演员表现与舆论影响也不容忽视。部分演员的演技和CP感引发争议,同时角色的边缘化也让观众感到不满。例如,宋威龙的演技被指眼神呆滞、台词生硬,与谭松韵的CP感较弱。而贺子秋后期情感线未完整收尾,让观众为其“意难平”。
《以家人之名》的评分下跌反映了观众对家庭剧内核的期待与创作团队商业化叙事间的矛盾。尽管剧中亲情线仍具感染力,但后期剧情的狗血冲突、角色崩坏等问题消耗了前期积累的好感。希望未来的剧集能够更加注重剧情的合理性、角色的塑造以及观众的期待,真正做出让观众心动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