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药物治疗
靶向药物: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卡非佐米)和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沙利度胺)是核心药物,可联合地塞米松使用。硼替佐米方案(VRd: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是目前国际一线推荐,早期患者有效率可达80%。
新型药物:BCMA靶向疗法(如CAR-T细胞疗法)和双特异性抗体(如teclistamab)对难治性病例效果显著,但需评估适用性。
2. 放射治疗
适用于局限性瘤或局部骨痛严重的患者,通过放疗减轻疼痛并控制肿瘤进展。
3.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
适合人群:65岁以下、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在诱导化疗(如4-6个疗程VRd)后接受ASCT,可显著延长无病生存期。
维持治疗:移植后需长期使用来那度胺或沙利度胺维持,降低复发风险。
4. 支持治疗
骨保护:双膦酸盐(如唑来膦酸)预防病理性骨折,必要时联合椎体成形术。
并发症管理:纠正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控制感染(抗生素/抗病物)及肾功能保护(避免肾毒性药物)。
5. 中西医结合
西医化疗为主,中医辅助缓解化疗副作用(如恶心、乏力),但需明确中医仅作为辅助手段。
注意事项
早期诊断关键:若出现骨痛、贫血或肾功能异常,需通过穿刺、血清游离轻链检测等明确诊断。
个体化方案:高龄或合并症患者需调整药物剂量,优先选择耐受性好的方案(如达雷妥尤单抗联合地塞米松)。
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提高生存率(一期二期患者有效率约80%),建议尽早就诊血液科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