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消委会致歉农夫山泉
香港消委会与农夫山泉的争议最终以双方达成共识并公开致歉落下帷幕。这一的核心问题聚焦于产品分类标准及溴酸盐检测结果的表述差异。以下是关于此的关键信息梳理。
一、背景与争议焦点
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消委会)于2024年7月15日发布了一份瓶装水测试报告,其中将农夫山泉产品归类为“天然矿泉水”。报告指出,农夫山泉产品的溴酸盐含量为3微克/升,达到了欧盟针对天然矿泉水的上限标准。报告同时强调所有样本均可安全饮用,并提及溴酸盐过量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
农夫山泉对于这份报告做出了强硬的回应。公司指出消委会存在三大错误:
1. 适用标准错误:农夫山泉的产品属于“饮用天然水”,应适用中国内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19298-2014),而非欧盟天然矿泉水标准。
2. 标准判断错误:中国内地与欧盟、WHO等关于溴酸盐的安全限值均为10微克/升,而检测值为3微克/升,远低于标准。
3. 表述误导:使用“达到上限”等模糊措辞可能引发误解。
农夫山泉要求消委会公开道歉并澄清事实,否则将采取法律行动。
二、消委会的致歉与澄清
经过与农夫山泉的沟通,香港消委会于7月18日发布声明,重新确认了农夫山泉产品的分类为“饮用天然水”,并对其进行了重新归类。消委会明确:
1. 溴酸盐的检测值3微克/升符合中国内地及欧盟的饮用水标准(10微克/升),可安全饮用。
2. 原来的归类错误导致了消费者对产品属性的误解。
消委会承认测试报告中样本分类的偏差引发了误会,为此向公众及农夫山泉道歉。同时强调,所有检测样本均无安全问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倡导环保(减少塑料瓶使用),而非质疑产品安全性。
三、影响与企业回应
在争议期间(7月15-16日),农夫山泉的股价一度下跌至32.55港元,创下了45个月以来的新低。在消委会澄清后(7月18日),股价回升至34.75港元,市值恢复了约247亿港元。另一涉事品牌百岁山也发表声明,称检测结果被曲解,强调产品符合多国标准。
农夫山泉接受了消委会的澄清,重申其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并将继续为香港市场提供安全产品。但对于“饮用天然水”缺乏国家明确定义的问题,农夫山泉未进一步回应。
四、遗留问题与行业反思
此次争议暴露了以下问题:
1. 标准模糊性的争议:在中国内地,只有《包装饮用水》和《天然矿泉水》国标,而“饮用天然水”尚无独立定义,这导致分类标准与国际接轨的潜在冲突。
2. 检测报告公信力的问题:作为第三方机构的消委会在技术细节与公众沟通之间的平衡受到了质疑。
此次不仅凸显了消费品检测中标准适用与信息表述的重要性,也为跨境市场监管协作提供了典型案例。未来,对于类似的,各方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受损害,同时也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