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达能事件

健康快乐 2025-06-18 17:25健康新闻www.zhongliuw.cn

娃哈哈与法国达能之间的商业纷争,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商战之一。这场长达13年的法律与商业博弈,围绕着股权、商标权及控制权激烈展开。

一、事件背景

1996年,法国达能集团出资4500万美元及5000万人民币商标转让款,与娃哈哈集团共同成立了合资公司,持股51%,娃哈哈集团则持股49%。双方初度合作,充满着期待与憧憬。在合作过程中,双方签订了一份《商标转让协议》,但因不符合当时的法规,这份协议被国家商标局驳回。随后,协议转为《商标使用许可合同》。

二、合作中的矛盾积累(1996-2006年)

在合作初期,达能从合资公司分得了超过30亿元利润,但未向合资公司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甚至多次反对员工的涨薪要求。与此宗庆后私下成立的非合资公司引起了达能的不满,认为其分流了合资公司的利益。这些矛盾逐渐积累,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三、冲突爆发(2006-2007年)

2006年,达能提出以40亿元收购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这一提议遭到了宗庆后的拒绝。此后,达能发动舆论战、法律战,向合资公司董事会发出“最后通牒”,甚至威胁起诉非合资公司。双方在全球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商业战争,涉及中国、法国、瑞典等多国司法程序。

四、关键法律裁决

在双方冲突中,杭州仲裁委员会于2007年裁定《商标转让协议》终止,确认了“娃哈哈”商标的归属权为娃哈哈集团所有。达能对此提起诉讼,试图撤销裁决,但法院最终终审维持了仲裁结果。

五、事件结局(2009年)

经过长时间的商战和法律斗争,双方终于在2009年9月30日达成和解协议。达能以30亿欧元出售了合资公司51%的股权给娃哈哈,这场长达13年的“达娃之争”得以落幕。

六、后续关联事件(2025年)

在和平一段时间后,娃哈哈集团在2025年因商标转让至宗馥莉控制的食品公司而引发了国有资产流失争议。部分争议根源可以追溯到与达能时期的商标权遗留问题。

七、事件核心矛盾总结

这场商战的核心矛盾主要围绕非合资公司的权益、商标所有权以及利益分配展开。达能主张非合资公司分流了合资公司的利润,并要求低价收购;而娃哈哈则坚持公司的合法独立运营,拒绝强制收购。在商标所有权方面,达能认为根据《转让协议》商标应归属合资公司,而娃哈哈则通过仲裁确认了商标的归属。双方在利益分配上也存在分歧,达能强调资本投入权益,而娃哈哈则强调本土品牌的保护与员工利益。

这一事件被视为中国企业与外资博弈的经典案例,展现了本土品牌在全球化竞争中的法律智慧与战略韧性。娃哈哈与达能之间的商战,不仅是一场经济利益的争夺,更是关于企业理念、品牌保护和发展战略的较量。

上一篇:动量和动量定理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