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结账怎能成扫码关注

健康快乐 2025-04-29 20:45健康新闻www.zhongliuw.cn

在当下流量为王的时代,“粉丝”群体已成为商家竞相追逐的“私域流量”的源泉。私域流量的获取应当基于消费者的自愿,商家绝不能利用优势地位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并推送广告。法律的红线之上,商家应该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不可利用技术优势做出越轨之举。

近期,深圳和江苏两地的消费者协会相继发出呼吁,希望商家在扫码消费过程中能够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不强制关注公众号,不过度索取个人信息,并保留人工缴费通道。这些倡议迅速成为热搜话题,显示出消费者对此问题的共鸣和关注。

据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当地许多大型购物中心和门店普遍存在过度收集消费者信息以及强制关注公众号的行为。超过九成的受访消费者对这种行为表示强烈反感。

回想我们的日常经历,消费者在餐厅等待空桌时,常常因为不愿扫码关注而被要求继续等待;停车场收费处也要求消费者关注物业公司的公众号并绑定车牌才能完成支付。这些情况下,消费者往往被迫接受商家的要求,成为商家的新“粉丝”。

对于商家而言,扫码消费能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并在疫情防控期间减少人员接触。扫码关注后,还能引导消费者参与互动,增加复购机会。但在追求流量的商家必须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不可强迫消费者关注,更不能肆无忌惮地收集信息和推送广告。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的某些行为已经涉嫌侵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过度收集信息更是违反了相关法规。尽管消费者协会多次发出呼吁,但一些商家仍然置若罔闻。这既因为消费者协会缺乏执法权,也因为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主要停留在社会层面,缺乏主管部门的介入和商家的违法成本过低。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完善法律法规,让商家、开发者和平台明确行为边界。现有的法规主要监管对象是APP,但对于商家的小程序存在适用上的困难。与APP相比,扫码消费的商家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监管思路、手段和APP应有区别。我们应配套的管理办法,并要求微信、支付宝等平台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维码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它。商家应该通过提供有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来赢得消费者的关注,而不是通过强制和诱导手段。扫码消费本身也可以变得有趣和实用,比如通过设计兼具娱乐性和实用性的扫码活动,或者通过赠送礼品等方式吸引消费者自发传播,这样既满足了商家的需求,又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佘颖)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