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学界现状:高危和高压并行
曾经繁华和谐的医疗界,如今却笼罩着一层阴霾。仅仅在数年前,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文被暴力袭击,被砍伤于门诊楼内,这是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紧随其后,又有类似的悲剧上演,一名患者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持刀袭击医生,造成一死三伤。这些事件让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恶化。
《第一财经日报》从卫生部获悉,针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被残杀事件,卫生部部长陈竺严厉要求严惩凶手,并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卫生部更是发布通知,要求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确保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尽管通知发出,但医疗界的困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广东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接受采访时无奈表示,目前社会对于这些事件的不理智反应是一种必然的反应。面对调查中超过六成的人表示“高兴”,廖新波愤怒地指出,医疗领域的问题确实复杂,但不能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医疗纠纷。他认为,如果这些事件仅仅被视为医疗纠纷,那就忽略了社会矛盾的实质。如果医生在合理范围内的工作也遭到质疑和攻击,这是对整个医疗体系的侮辱。廖新波强调,“哈医大事件”其实是一个刑事案件,不应该与医疗贿赂混淆在一起。这个事件表面上看起来是医疗纠纷,实际上是社会各种矛盾在医疗界的反映。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为何医生在无辜的状态下被杀?我们需要保护的是他们的合法权益。
虽然有些卫生专家试图将哈医大事件定义为单纯的刑事案件,但事实却是,医患冲突从未停止过。据《医疗环境数字&统计》统计,恶性医患冲突逐年上升。一些医生甚至因此成为了高危职业。“以药养医”的体制问题一直是医患矛盾的根源。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要求医院自行发展,制定了药品加价政策,然而这一政策却导致了药品价格虚高。于是又采取了一系列管制措施试图解决问题,但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在北京的一位副主任医师每月收入只有3500元,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要生存、医生要养家糊口。低工资、超负荷的工作量让医生们倍感压力。他们经常超负荷工作,甚至随时可能被召回医院处理紧急情况。一位血液病医生王静波表示,尽管有些医生可能存在不当行为,但大部分医生是为了生存而努力工作,而不是为了拿回扣。在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加成已经取消,而医疗服务收费并未提高,但工作量却大幅增加,医生的收入甚至无法全额发放。一位医生表示已经产生了放弃这个职业的想法。
当前医疗界的状况令人担忧。廉价的医疗服务费、低水平的医生收入、高负荷的劳动量让医生们感到失望。他们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他们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应该尽快出台保护医生的条例,否则这种伤害不仅会影响现在的医生,还会影响未来的医疗界。我们需要拯救的不仅是医生的生命安全,更是整个医疗体系的稳定与未来。医护人员,在抗击疾病的不仅要面对生死存亡的危险事件,还要日复一日地应对医院内部的交叉感染挑战。王静波提到,许多医护人员的子女并未选择医学作为未来的方向,甚至许多优秀的高中生在高考这一人生关键时刻,也放弃了踏入医学领域的机遇。这种状况的延续,可能会导致医疗界丧失更多宝贵的人才资源。
在我国的医疗生态中,医患关系的恶化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医生,作为救死扶伤的职业,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却往往未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这种现状不仅让许多医生倍感压力,甚至促使一部分医生考虑转行。如何解决医患间的矛盾与纠纷,如何留住医学界的精英人才,成为了卫生部必须深思并着手解决的问题。
医学人才的流失,无疑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每一个决定放弃医学的学生,都是医疗体系可能失去的一份重要力量。而医护人员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艰巨。他们不仅要应对疾病本身带来的挑战,还要面对医院内部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包括交叉感染的风险、医患关系的紧张等。
在此背景下,我们的社会需要给予医护人员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我们需要改善医生的待遇和工作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我们也需要加强医疗体系的改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共同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