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雾霾预示地震”无证据 仅为假说
近日,关于“严重雾霾预示将出现大旱和频繁地震”的说法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这一观点主张,我国近期大面积、长时间的雾霾现象与地球软流层的活动存在关联,甚至可能引发地震、干旱等灾害。这样的说法科学吗?雾霾的成因真的与地质运动有关吗?
记者就此采访了观点提出者姜冬梅教授以及其他相关专家,真相。
大范围雾霾与地质活动有关?
姜冬梅教授在“天大研究院”网站上发表的文章《雾霾之后警惕大旱多震》中提出了这一观点。她认为,虽然环境污染加剧了雾霾的外在表现,但绝非根本成因。她引述了地震专家王健的研究,认为地球软流层的活动可以解释大面积、长时间的雾霾现象。王健在研究中指出,软流层的涌动推动了板块运动,可能引发地震、火山爆发、干旱等灾害。王健的研究并未直接指出软流层活动与雾霾之间的直接联系。
对此观点,地震专家表示,目前尚未有研究发现雾霾与地震发生存在必然或显著联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张东宁副所长表示,所谓地球内部活跃期的认定还缺乏证据,目前没有研究表明近地表软流层近期特别活跃。他认为将雾霾现象与地震联系在一起并不科学。软流层的热量释放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对地表的影响稳定,水蒸气不太可能突然增多,因此这次大范围持续雾霾不太可能由这一因素导致。
南方雾霾成因何在?
对于近期南方的雾霾天气,姜冬梅在文章中给出了一个公式:雾霾=(80%以上的湿度+污染物)×逆温层。然而专家表示,雾霾的形成不能简单用某个公式来表示。上海气象局有关专家介绍,雾霾的形成与大气中的水汽、污染物浓度、逆温层、大气扩散条件、污染物输送条件以及区域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雾霾的形成是多因素的结果,不能单一归因于某个因素。
雾霾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因素。目前尚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雾霾与地质活动存在直接联系。对于雾霾的成因和治理,需要多学科的研究和,同时也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应对雾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科学的态度,不盲目相信没有充分证据支持的说法。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冯银厂教授对雾霾产生公式的看法,独树一帜。他明确指出,雾和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雾,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在特定气象条件下,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细微水滴,悬浮空中而形成的。而霾,则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空气中颗粒物浓度增加,形成的浑浊现象。
冯银厂教授进一步了雾霾形成的内外因素。内因在于污染物的排放,工业发展、能源结构问题等导致大气污染物累积,一旦气象条件合适,便形成灰霾天气。外因则是气象条件,风、湍流等运动有助于颗粒物的扩散,但当这些运动幅度减小时,静稳天气出现,颗粒物累积增多,灰霾便应运而生。今年的雾霾天气增多,与大气扩散条件差于去年、静稳天气多于去年有着密切关系。
对于近期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上海气象局专家也给出了气候背景的分析。冬季本身就是雾霾多发的季节,近期北方冷空气弱,南方受影响也较弱。在区域内长期受弱高压控制的情况下,大气层结稳定,导致大气扩散条件差,污染物容易积累。加之晴好的冬季,辐射降温容易造成近地层逆温,相对湿度高,更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据了解,自12月1日至8日,我国中东部遭遇了大规模雾霾天气,其中苏皖沪等地的霾最为严重。中央气象台的专家表示,污染物排放量大和静稳天气是导致本轮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此次雾霾是今年入冬以来,我国范围最大的中度到重度霾天气过程。一位专家评价道:“虽然‘雾霾预示地震’的说法难以成立,但为我们研究雾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这次雾霾事件中,华东地区的PM2.5浓度局地高达300微克/立方米以上。一方面是由于冷高压从华东一带入海后的变性高压影响,使得地面湿度增加较快;另一方面是由于风向的转变,从前期弱的偏北风转为后期弱的偏西偏南风,这一转变为周边污染物的汇集提供了条件。要全面理解雾霾的成因和影响,还需从更大的视野和多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让我们期待专家们更深入的研究和发现,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