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取消“以药补医”对药价无影响 药价依旧坚
在两会期间和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关于“以药补医”的问题备受关注。卫生部已经明确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全面取消这一制度。这一政策变动引起了广泛讨论,因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以药补医”一直是保障公立医院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主要政策。这一实施了数十年的规则,如今却面临被打破的局面。
取消“以药补医”意味着切断医院的主要经济来源,因为药品收入在医院收入中占比较大。那么,谁来保证医院的发展和运转?医院员工的工资和其他费用又该如何承担?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在昆明市一家市属医院,患者赵昌阳因患急性炎住院,每天花费的医药费用高达1000多元,其中药品费用占到了绝大部分。他的母亲表示,面对每天高昂的药品费用,他们感到无比压力。
从记者获得的两份患者医疗清单中,不难发现,患者的医药费用占总费用的一半以上。其中,药品费用远高于其他费用。例如,陈小桂(化名)在7天内的药品费用是其他费用的3倍多,占当次医疗费用的比例高达76.4%。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朱女士的医药清单也显示出类似的趋势。这些医药清单上的药物使用是否合理,很少有患者或外行人能够判断。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医院滥用药物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
医生收入与药品、诊疗等费用挂钩的制度是导致药物滥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医生在开具药物和进行检查时,可能会过度开药和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导致患者医疗费用增加。医院高开药品价、开高价药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例如,一块纱布的价格从出厂到医院的中间环节可能会大幅度上涨。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规范药品价格和市场秩序。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来确保医疗系统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保障患者的权益,实现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也需要对医生进行合理激励,避免过度依赖药品收入来维持医院的运营和发展。今年年初,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陈竺部长深刻指出,药品收入仍是现今医疗补偿的核心渠道,但这一结构性的问题,也导致了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和药品滥用。长期以来,“以药补医”的模式不仅扭曲了医疗服务的本质,也是推动医疗费用高涨的驱动力。到了“十二五”规划期,我们必须全面革除这一弊端。
回顾医改的历程,早在2009年,国家已对这一问题提出新的改革方案,强调医药分开。随后的2010年,多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改变医疗机构过度依赖药品销售收入的状况,并朝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的方向迈进,引导医院的盈利模式向“服务+补贴”转变。
现实情况是,药品收入仍然是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与昆明市一家公立医院的交流显示,取消“以药补医”对医院收入影响巨大。在医院内部,医生的工资收入与其开具的药品直接挂钩,这其中存在着一定的提成机制。省属医院的一位代表透露,医生可以从特定药品的销售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提成,而产科药品的价格往往高于市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云南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王维生也确认了医生开药提成的存在。他强调,“以药补医”实际上是让患者承担医疗费用。他进一步指出,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上远远不足,导致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药品收入。这种状况使得医院失去了其公益性质,成为了一个创收机构。要解决“以药补医”的问题,需要从根本入手,不能仅从药品价格着手。的投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否则医疗费用仍会转嫁到患者身上。
事实上,昆明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已经启动多年,但现状显示药品收入仍占医院收入的大头。王维生透露,尽管自医改以来药品收入占比有所下降,但仍是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多位医界人士和市民表示,尽管试点以来药品售价没有明显变化,但由于高昂的医疗费用,普通民众仍选择避免到医院就医。
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在两会上指出,取消“以药补医”将导致医院收入下降30%-40%,国家需要有相应的补助。与此相比,西方国家对医药的投入占GDP的比重较高,而中国在这一方面的投入仍有较大缺口。解决公立医院“以药补医”的问题需要国家下大决心和力度。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重大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