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不同年龄段留守妇女讲述她们的故事
微微健康网报道,我国目前有近五千万留守妇女。相比于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心理状况与精神负担更易被忽视。近日,记者深入湖北部分村镇,探访了不同年龄段留守妇女的生活状态。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课题组。据报告,当前我国有近五千万留守妇女。他们面临劳动强度大、精神负担重、生活压力大的“三座大山”。一位长期研究中国留守人口的学者指出,当代中国的留守妇女不仅数量庞大,承受的负担之重,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都极为罕见。
相较于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这些留守妇女的心理状况与精神负担更容易被人们忽视。在湖北的部分村镇,记者听到了她们的故事。她们少女时曾驻足多彩的城市,嫁为人妻后也曾与丈夫在城里打拼。成为母亲后,为了孩子,她们不得不回到乡村,忍受“牛郎织女”般的分居生活。
在“三八”妇女节前夕,记者走进了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的村落,听村里的留守妇女讲述她们的故事。在邬家湾这个当地的打工村,有许多青壮年男子出国打工。“80后”媳妇张娟便是其中之一。她的丈夫在伊拉克打工,一签约就是两年。独自带着孩子的她,既要承担繁重的家务,还要面对心理上的煎熬。她担忧孩子的安全,同时也感到孤独和无助。她的好友沈丽也面临类似的困境,丈夫的出国打工让她经历了焦虑和不安。
今年春节刚刚回家的彭惠玲也感受到了“水土不服”。她和丈夫之前在厦门打工,想念那里的生活氛围和朋友。但为了孩子,她选择回家留守。她感慨农村生活的单调和教育的不足,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外面的世界立足。她认为教育孩子的方法有问题,但却不知道如何改变。她怀念在厦门时听教育讲座的日子,但现在却没有这样的机会。
这些留守妇女们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不易。她们不仅要面对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生活压力大的困境,还要承受心理上的煎熬和孤独感。她们的故事让人心生感慨,也引发了对更合理的制度安排的呼唤。希望社会能给予她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她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故事守住了半辈子的孤单
在六家砦村的深处,彭凤兰的故事如同许多留守妇女的故事一样,充满了坚韧与牺牲。她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女儿年幼时的摔伤,引发的腰椎骨结核,让她的生活陷入困境。为了照顾孩子,她不得不放弃与丈夫一同在外打工的日子,独自留守农村。
从女儿四岁的稚嫩到十九岁的青春,他们共同经历了四次手术,花费了十多万元,如今女儿终于走出阴霾,步入大学的校园。彭凤兰的生活并未因此轻松,为了筹集两个孩子的学费、女儿的医疗费以及父母的赡养费,她和丈夫分居两地,各自奋斗。
丈夫在城市里打拼,而她在农村种田,晚上还要加班做村委会的工作。尽管农业生产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老人的养老金也逐步增加,有了新农合的帮助,但她仍然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她期待着孩子们的未来,期待着丈夫的归来。“等孩子大学毕业,我老公也干不动了,我们就一起回到这个小小的村庄,共同养老。”她这样期待着。
在横店街新春村,张娟也有一个梦想。她和丈夫一起努力,希望存够本钱后,能在镇上开个小服装店。而彭惠玲则梦想着和丈夫一起在农村发展养殖业,共同为未来的城市生活奋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庄附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工厂和工作机会。打工的距离从长途变为短途,夫妻见面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在武汉市泽华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这个小工厂里,有六十多名当地农村留守妇女在此工作。五十岁的王巧珍一边缝制塑料雨衣,一边分享她的生活。她的丈夫在附近做生意,经常回家。她种着水稻田,在这里打工每月还能挣一两千块钱。“我们的生活虽然平凡,但很充实。”她笑着说。她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只有节假日才会回家。虽然生活中有困难和挑战,但她们仍然坚守着梦想和期待团圆的信念。她们的故事充满了坚韧和爱,展现了女性在面对困境时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