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高毒农药蔬菜如何一路“通关”?
探访绿色背后的未知蔬菜农药残留真相介绍
当我们走进熙熙攘攘的菜市场,看到那一片片青翠欲滴的蔬菜时,是否曾对其真正的“绿色”产生过质疑?那些标着无公害、农家菜的蔬菜,是否真的能让人吃得安心?近日,记者深入农贸和批发市场,揭示蔬菜农药残留背后的真相。
在热闹的农贸和批发市场,记者发现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品种并不达标,抽检结果公布也存在滞后现象。一些菜农甚至向记者透露,刚喷过农药的韭菜第二天就被采摘下来,运往市场销售,而这样的蔬菜在检测中却并未被发现问题。那么,这些“喝”了高毒农药的蔬菜,是如何一路“通关”的呢?
记者近日追踪了佛山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发现多个流通环节的农残检测存在严重问题。有的市场抽检品种不足规定的20种,抽检人员不足2人,素质也参差不齐,不少农贸市场的检测仪器更是简陋至极。
对此,禅城区有关部门回应称,确实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将在6至8月进行全区农贸市场的整改和排查。
第一关生产环节,蔬菜的“喝药”现象令人担忧。记者在三水区大塘镇大塘村的韭菜地中发现了硫丹、甲基异柳磷等农药瓶。不少菜农表示,他们早已形成了用药习惯,日常检测也无法检出高毒农药。甚至有菜农表示,他们卖给菜贩子的蔬菜不怕被抽检,因为有些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法无法检测出来。
一棵蔬菜从田间到餐桌,要经历三个中转站,那么它们是如何抽检农药残留的呢?以老赵(化名)的菜为例:
菜农老赵将韭菜卖给菜贩子,这个环节无需进行农残检测。然后,菜贩子将韭菜运送至综合批发市场,这里每天的抽检蔬菜样品数量有限。负责人坦言,庞大的蔬菜档口中,老赵的菜被抽中的几率很低。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一些综合批发市场的抽检并不规范,公布结果滞后。老赵的韭菜经过农贸市场零售档主的手,来到了普君、南堤等农贸市场。一般农贸市场的抽检种类有限,老赵的韭菜档口往往能侥幸躲过检测。
市农业局表示,全市已建设多个级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但农贸市场的抽检环节仍存在诸多问题。市、区、镇三级每年会制定抽检方案并定期公布抽检情况。目前能够做到每日检测的则是农贸市场的食用农产品检测室。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要警惕那些隐藏在“绿色”背后的未知风险。市农业局近日发表声明,当前农贸市场的检测室是由市场经营者自行设立并运营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差异。针对这一现象,记者深入走访了禅桂地区多个农贸市场,并亲身体验其运作状况,发现了其中隐藏的一系列问题。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市场,揭开隐藏在其中的面纱。
在为期十天的走访期间,从6月8日至17日,记者穿梭于禅桂的街头巷尾,走进各大农贸市场。这些市场繁忙而充满活力,摊位上的蔬菜水果琳琅满目,顾客络绎不绝。在这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这些由市场经营者自行设立的检测室在运作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每个市场的检测设备和流程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市场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检测室。这无疑给市场监管带来了难度,也不利于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一些市场的检测室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其他问题。一些市场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商户存在掺杂使假的情况。部分市场的环境卫生状况也令人堪忧。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也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
面对这些问题,市农业局表示高度关注并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广大市民也应提高警惕,学会识别市场上的优质商品和不良商品。只有当消费者具备足够的鉴别能力时,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
通过这次走访,记者深入了解了禅桂地区农贸市场的实际情况。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安全、有序、公平的购物环境。也呼吁广大市民关注市场动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共同维护市场的繁荣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