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称注胶虾被媒体炒作 事件被放大
“注胶虾”问题,早在多年前就已进入公众视野和监管部门的监管范畴。尽管天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官方部门不断采取行动,力图清除这一行业乱象,但“注胶虾”依然频繁出现在市民的菜篮中,令人不禁对食品安全心生疑虑。
事件曝光后,天津市迅速反应,展开了一系列专项行动。从2月16日起,天津市工商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为期十日的清查行动,动员全市检测力量,一经发现“注胶虾”,坚决查处。天津市食安办还提出,要紧紧依靠公安部门,形成打击合力,彻底根除这一问题。这一系列的行动表明了天津市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决心。
尽管官方大力整治,市场上是否真正存在“注胶虾”,各方的说法却存在分歧。王顶堤水产批发市场的总经理陈孟龙表示,市场内并未发现任何注胶行为和售卖“注胶虾”的行为。《法制日报》记者的调查却显示,已有疑似“注胶虾”被查获,并确认是从该市场流出。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市场管理方是否真正履行职责的质疑。
关于“注胶虾”是否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至今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缺乏相关检测标准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复杂。专家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感观判断、加热或水煮等方法来鉴别虾中是否有非法添加物,但这些方法并未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推广。事实上,“注胶虾”在监管眼皮底下横行多年,关键原因并不在于检测上的难题。关键在于一些不法商贩的唯利是图和生产、销售掺杂使假的“注胶虾”。这些商贩无视法律法规和消费者权益,为了谋取暴利而违法添加物质。这种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和市场的公信力。在此背景下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成为治理的关键。同时消费者也需要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避免购买到此类产品以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与此同时应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检测机制从根本上杜绝此类问题的发展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和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微妙的态度似乎存在于某些部门的回应之中这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疑虑并呼唤更公开透明的沟通和协作以实现共同打击违法行为的目标和维护公众利益的责任。在距离春节仅余数日的关键时刻,王顶堤市场和天津市西青区驻市场工商所联手发出了一份紧急通知。这份通知明确,自2011年12月20日起,市场内所有销售虾类的商户必须严格遵守规定,禁止向虾类注入胶状物质。这一决策显然是为了确保市民的食品安全,避免问题虾类产品流入市场,影响消费者的健康。
商户陈敏却对此透露出了担忧。她表示,尽管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行动,但如果仅仅是在市场里走走看看,这样的监管力度还远远不够。她说:“你记住,如果真心想要管理,肯定能够管住;但如果只是像现在这样走走形式,那肯定是行不通的。”在她看来,那些天天在市场里的批发商和前来进货的销售商,谁注胶谁不注胶,其实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而执法人员如果仅仅是在市场里溜达一下,很难真正起到监管的作用。
天津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在打击“注胶虾”的专项行动中,采取了一种更为积极的策略。他们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希望能够营造人人支持、人人参与、人人关注的社会监督氛围。显然,这一举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中来,从而让那些违规的商户无所遁形。
《法制日报》记者从相关网帖和消费者讲述中了解到,尽管市民对“注胶虾”的举报和投诉并不少,但相关部门的态度似乎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对社会监督的高度重视。天津市食安办发布的一条消息中提及,“会议介绍了近期部分媒体炒作‘注胶虾’的情况”,却未深入涉及公众举报的问题和反馈机制的建设。这无疑让人对相关部门的社会监督态度产生疑虑。尽管他们正在寻求专家的研究检测方法,但仍然需要更加积极地去面对公众的关切和担忧。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相关部门拿出更为明确和坚决的态度,真正做到让每一个人都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