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纠结下的“救命药”
俗称为“九因子”的凝血酶原复合物是乙型血友病患者的“救命药”。这些药物却频繁出现短缺,导致各省纷纷告急。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卫生部迅速协调相关生产企业紧急投放近万支“九因子”,以保障患者的需求。
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凝血因子如“八因子”、“九因子”的短缺,其根源在于生产原料血浆的常年不足以及国内生产技术的落后。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关注血浆的采集与生产过程。
血浆的采集与献血有所不同,属于市场行为。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开设的单采血浆站负责采集原料血浆,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生产过程,制成人血白蛋白、球蛋白、血小板因子等药品。献浆员在献浆后,可以从浆站获得一笔“营养费”。这种以金钱为驱动的行为往往被蒙上“卖血”的不光彩外衣。
从1979年开始,单采血浆术在我国开始试行,迅速席卷全国。当时,有背景的机构纷纷投身其中,有的血站开辟采浆业务,有的省市则新建单采血浆站。与无偿献血相比,由于存在红细胞回输环节,献浆者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增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卫生部等9部门共同下发了《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的工作方案》,要求卫生部门与下属单采血浆站脱钩,将血浆站转由血液制品企业所有和经营。即便如此,浆站面临的监管压力仍然很大。
对于血浆的采集与使用,卫生行政部门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历史上浆站出现的问题让卫生行政部门对浆站的监管更加严格。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经过改革,浆站的双重身份似乎得到了区分,但源头管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国内某血浆制品企业负责人分析认为,献浆者人群缩小、国内献浆频率过低以及浆站数量的减少是导致血浆采集量不足的重要原因。由于农村收入水平上升和的影响,以赚取“营养费”为目的的献浆员流失严重。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采浆频率和每次献浆量都有很大的差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负责人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合理的规划,鼓励地方新建单采血浆站;国家应该宣传捐献血浆的积极意义,允许企业提高献浆报酬吸引人群献浆;卫生部应进行科学调查,在保证献浆员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对献浆频率进行合理调整,有效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稳定的血浆供应机制,解决当前“救命药”频频短缺的问题。血浆利用应凸显其公益性质
血浆制品在临床救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血浆为原料的制品,如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被誉为“救命药”,在医疗救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人血白蛋白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其应用范围广泛,甚至被誉为“黄金救命药”。而免疫球蛋白则具有预防细菌和病毒性感染的重要作用,对于预防麻疹和传染性肝炎具有特殊意义。尤其是凝血因子,它对于血友病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是保护他们生命安全的“救命药”。
我国的血浆加工工艺相对落后,造成了血浆制品的缺乏。与国际大型血制品公司相比,我们从同一份血浆中提取的有用成分较少。国际上先进的工艺可以从中提取20多种药物成分,而我们的综合利用能力较差,大部分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尚未被有效提取。
据相关统计,全国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批签发数量占血浆制品总数的98.5%,而凝血因子仅占1.5%。这表明,在血浆利用上,我们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白蛋白和静注免疫球蛋白的分离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的情况下,提升空间已经相对较小。凝血因子的生产技术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血浆的利用应该更注重其公益性质。凝血因子对于血友病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国家应该根据血友病患者的情况估算所需凝血因子的需求数。鼓励企业提高生产工艺,引导企业提高有限血浆的利用率。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有重组人血白蛋白、重组人凝血因子Ⅷ等产品问世,国内也有企业成功研制出基因重组人血白蛋白生产线。国家应该加大投入,鼓励基因重组技术在血浆制品行业的运用,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浆源不足的问题,更能凸显血浆利用的公益性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血浆制品的研发和利用,关乎广大患者的生命健康。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加大投入,提高生产工艺,更好地发挥血浆的救治作用,体现其公益性质,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