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疗机构健康隐患令人忧
基层医疗安全的隐忧:涡阳丙肝疫情背后的农村医疗现状调查
近期,涡阳地区出现的丙肝疫情,如同一道尖锐的警钟,提醒我们基层医疗安全的现状令人担忧。为了深入了解相关情况,记者走访了豫皖边界的几家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揭示出农村医疗安全的种种问题。
在豫皖边界的农村地区,医疗安全隐患无处不在。记者在马桥镇沈楼村采访时,遇到了村民甜甜,她手中拿着永城市人民医院的生化检验报告单,上面赫然盖着“HCV阳性”的红戳。她无助地告诉记者,自己及许多村民都在吴文义的诊所接受治疗。描述中的治疗环境令人心悸,输液的村民在院子里晒太阳,一次性注射器重复使用,这些看似随意的操作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基层医务人员在注射操作方面的疏忽同样令人担忧。记者发现,许多机构在药物配置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如缺乏清晰的病人信息标识、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消毒液配置不当等。这些问题不仅可能导致患者过敏、发烧等不良反应,严重时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医疗机构里,医疗文件记录的缺失或不完善给医疗诊断、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专家指出,规范的医疗记录是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也是判断医疗纠纷责任的关键。在采访的几家乡村医疗机构中,大部分机构无法提供完整的医疗记录,这无疑加大了医疗风险。
那么,为何农村医疗安全存在如此多的问题?除了农民医疗安全意识落后、基层医务人员职业素质不足外,监管的缺失是主要原因。一些医疗管理专家表示,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主要由卫生监督部门负责,但这些部门的工作职能偏重于执法监督,对医疗操作环节基本不涉及。这导致基层医疗标准化进程步履蹒跚,农民的医疗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此次涡阳丙肝疫情的发生,无疑是对基层医疗安全的一次严峻警示。如何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增强农民的医疗安全意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每一位患者的医疗安全。朱发进揭示,基层医疗面临的监管困境中,医政管理人员的短缺是一个重要原因。在省级层面,县级卫生局的工作人员通常不超过十人,负责医政的人员更是仅有“半个人”到一人。对于这些已经超负荷的医政管理者来说,他们还需分管农村卫生和妇幼保健等工作,这使得他们在医疗操作管理上的精力与能力显得捉襟见肘。医疗操作环节的监管由于其极强的专业性,更是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因地制宜是解决之道
截至2010年底,我国设立了超过63万家的村卫生室,为数亿农村居民提供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专家在采访中表示,当前的农村医疗状况距离规范化要求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提高基层医疗安全水平的关键在于依靠当地的力量。除了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督,更需深入研究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以永城市马桥镇菜园子村卫生室为例,由于患者数量不多,一些医疗用品的消耗量较低,如输液器一个月也用不了一大包,一瓶碘伏甚至可以使用一年之久。针对这种情况,卫生部的一位专家建议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生产、配备小包装的医疗用品,以避免大包装医用酒精因长期放置导致的挥发、过期及污染问题。
朱发进则建议加强基层医疗管理人员的配备,并倡导任用专业人员担任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关键职务。他提出可以依托县级医院成立医疗质量专家委员会,赋予其检查和培训基层医疗机构的职责。对于发现医疗行为存在严重问题的基层医疗机构,甚至可以施以惩罚。还要充分利用学协会的力量来弥补监管的不足。
针对乡村医务人员的培训问题,吴文义表示今年县里为他们进行了短暂的医疗垃圾处理培训。专家强调,对乡村医务人员的培训内容必须细化且可执行。例如,如何配制消毒液,是用多少水、多少酒精,是用量杯还是其他器皿进行配制等细节都需在培训中明确讲解。李建指出,村医的业务学习急需加强,由于接受能力的差异,对他们的培训不能浮于表面。
还有专家指出国家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主要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在提升人员业务能力和收入水平方面的投入仍显不足。只有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的补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更专注于技术的提升,为广大农民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医疗服务。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将有助于推动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让广大农民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