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令人忧 国家应该“一锤定音”
近期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担忧。每当公众陷入恐慌之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便站出来为公众解疑释惑,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权威发声者。该中心是《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成立的国家级食品安全技术支持机构,承担着监测、评估、标准、交流和预警等重要任务。
走进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我们了解到其内部有一个被称为“眼镜科”的科室,虽然人数不到十人,却肩负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采集、审核和结果分析的重要职责。他们每年要处理超过60万条数据,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严格的把关。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对异常数据进行及时的反馈与通报,对健康的危害性进行评价。
除了化学因素监测,我国还建立了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监测、疑似异常病例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食物中毒事件监测和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等全方位监测网络。其中,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目前我国的监测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针对公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结合国情进行科学评估。以食盐加碘是否会引起甲状腺疾病激增为例,评估中心根据碘在食盐、各种食物和水中的浓度,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消费量资料,对人群的碘营养状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沿海地区居民的碘营养状况总体处于适宜和安全水平,食盐加碘并未造成沿海地区居民的碘摄入过量。评估中心还针对社会上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进行应急风险评估,并开展主动评估项目。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专家们在制定标准时,会结合我国人群膳食结构和食品加工工艺的特点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的结果会报送食品安全相关监管部门,为部门制定标准、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只有经过风险评估制定的标准才能算是科学的,这也是保障公众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的时期,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不仅是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中心,更是公众信任的保障。他们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为我们提供了科学、客观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让我们对食品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针对大米中重金属限量的问题,我国即将出台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相较于美国和日本的限量标准更为严格。这一标准的制定,充分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地区以稻米为主食的国情,凸显了只有结合国家实际情况的标准才是科学、合理的。
在当下,许多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存在误解,专家们对此表示担忧。为了澄清这些误解,加强食品安全的交流和预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一些技术专家可能忽视了交流和预警的重要性,这也导致了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感到惶恐。
食品安全标准不仅是一国内部管理食品安全的基础准则,同时也是国家间贸易竞争的有力武器。以粮食中的限量为例,由于中国和美国的纬度跨度大,粮食霉变控制面临较大挑战,限量标准相对较高。而欧洲因纬度较高、天气相对寒冷,粮食霉变较易控制,因此的限量更为严格。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限量标准都远低于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数值。欧洲采取更严格限量的部分原因,在于限制外来粮食进口,以在贸易竞争中占据优势。
针对公众的疑惑和误解,专家们应积极参与交流,走出实验室,向公众传递准确的信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也正致力于加强交流和预警工作,努力实现专家和公众之间的沟通零距离。
要求食品安全零风险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但在现实情况下并不科学。整个食物链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污染物的污染,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实现食品100%的安全。食品安全的监管目标是降低和控制风险,只有在风险被控制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才是科学和合理的。制定合适的标准对食品安全进行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加强交流和预警,我们可以更好地解答公众疑惑,消除误解,确保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有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