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烟草科技的负效应不容忽视
科技奖励,不仅是科学领域的褒扬,更是一种社会导向。对于“降害”技术是否应参与国家级科技奖评选,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卫生部对此明确表示,低危害制品研究项目不应参与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选。因为科技奖励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一项技术的认可,不仅是对研究者的肯定,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对于这样的有违科技和社会共识的技术,其被肯定可能会降低人们对危害的警惕,甚至可能促进消费,损害更多人的生命健康。
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所谓的“中式”项目。公示材料中虽然提到了“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市场适应性”,但其中的“增害”效应也不容忽视。这种看似在控烟事业上的倒退,甚至可能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的吸引力,使得更多的人陷入的泥沼。这不仅违背了控烟的社会共识,也反映出科研面临的困境。
科技从来不是孤立的,每一项研究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影响。在肯定一项研究时,我们不能忽视其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经济在一些地方的支柱地位,使得科研难免受到利益驱动的影响。当科研利益与社会利益相悖时,我们必须审视科研的真正目的和价值导向。
回首历史,从核技术的悲剧到生命科学的思考,科技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复杂。科技的困境或许没有如此极端,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在给予肯定之前,我们需要突破局限,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审视其是否真正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公众的健康权。
中国是“世界上危害负担最重的国家”,各种鼓励或变相鼓励吸烟的行为都应该受到质疑。因为这不仅关乎公众的健康权,更关乎一个时代的价值导向和社会风尚。我们不能让科技的研究成为扩大消费的工具,而应该真正致力于减少对社会的危害,保护公众的健康权益。这是一个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科技对我们提出的挑战。
特约评论员金苍认为,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审视科研的真正目的和价值导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技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