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攻击肿瘤的机制(即抗肿瘤免疫机制)涉及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的多层次过程,以下是关键机制的综合分析:
一、免疫细胞对肿瘤的识别机制
1. T细胞识别
抗原特异性识别:T细胞通过T细胞受体(TCR)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MHC-抗原复合物,激活特异性免疫应答。
免疫检查点调控:肿瘤细胞可能通过表达PD-L1等分子抑制T细胞活性,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抗体)可阻断这一逃逸机制。
2. NK细胞识别
“缺失自我”识别:NK细胞通过检测肿瘤细胞表面MHC-I分子的缺失或异常,触发杀伤作用。
激活/抑制受体平衡:NK细胞表面的激活受体(如NKG2D)与抑制受体(如KIR)共同决定是否攻击靶细胞。
二、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的效应机制
1. 直接杀伤
穿孔素-颗粒酶途径:CTL和NK细胞释放穿孔素在肿瘤细胞膜上形成孔道,颗粒酶进入诱导凋亡。
Fas/FasL途径:免疫细胞通过FasL与肿瘤细胞表面的Fas结合,激活凋亡信号。
2. 间接杀伤
细胞因子介导:CD4+ T细胞分泌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抗肿瘤作用。
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ADCC):抗体结合肿瘤细胞后,NK细胞通过Fc受体识别并杀伤靶细胞。
三、肿瘤免疫逃逸的反制策略
1. 破坏免疫抑制微环境
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的极化,如抑制TREM2+表型或阻断CCL18分泌,可逆转免疫抑制。
调控T细胞耗竭(Tex)的克隆多样性,增强对异质性肿瘤的识别能力。
2. 增强免疫细胞功能
CAR-T疗法:通过基因工程改造T细胞,使其表达靶向肿瘤抗原的嵌合受体,提升特异性杀伤能力。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解除肿瘤对T细胞的抑制,恢复免疫应答。
四、新型研究方向
1. “共通肿瘤抗原”的发现:斯坦福团队鉴定出能被TCR广泛识别的肿瘤抗原,为免疫疗法提供新靶点。
2. 纳米管介导的免疫调控:肿瘤细胞通过纳米管转移脂肪酸(如AA)重编程TAMs,靶向此通路可抑制免疫逃逸。
抗肿瘤免疫的核心是免疫系统与肿瘤细胞的动态博弈,涉及识别、杀伤及逃逸的多环节调控。当前研究聚焦于克服免疫抑制微环境、优化细胞疗法及开发新靶点,以提升临床疗效^[1][5][6][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