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肿瘤疼痛诊疗规定
肿瘤疼痛(癌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肿瘤疼痛诊疗规范不断更新完善,形成了一系列新型诊疗理念和方法。将系统介绍当前肿瘤疼痛诊疗的规定和进展。
肿瘤疼痛诊疗规范概述
肿瘤疼痛诊疗规范是指导临床医生科学、规范管理癌痛的重要文件。我国卫生健康委于2018年印发了《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对癌痛的评估、治疗和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该规范强调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会感到极度不适,可能引起或加重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及整体生活质量。
国际视角上,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的《成人癌痛临床实践指南》2024年V2版中文版也提供了重要参考。该指南确定了评估和管理成人癌痛的核心原则,提出了疼痛管理的"5A"目标:镇痛(Analgesia)、活动能力(Activities)、不良反应(Adverse effects)、异常行为(Aberrant behavior)和情感影响(Affect)。
肿瘤疼痛的分类与评估体系
疼痛分类新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8年颁布的版ICD-11疾病分类,制定了一套全新的慢性疼痛分类方法,其中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编码为MG30.1。现代医学将癌痛按病因分为三类:
1. 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组织,肿瘤转移累及组织所致。这是临床最常见的癌痛类型,约占所有癌痛的70%以上。
2. 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创伤性检查操作、手术、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随着癌症治疗手段的多样化,这类疼痛的发生率有所上升。
3. 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并发症、合并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如长期卧床导致的压疮痛、肌肉萎缩痛等。
从病理生理学机制角度,疼痛主要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两类。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导致的,又可分为躯体痛和内脏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则是由于外周或中枢神经受损所致,常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等特殊感觉。
疼痛评估规范
癌痛评估需要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的原则。常规评估应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进行全面评估。常用的量化评估工具包括:
动态评估机制要求对住院患者进行持续监测,包括术前1天、术后清醒后立即评估,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福建省肿瘤医院的案例显示,通过DSA引导下神经毁损术可使疼痛评分在24小时内从9分降至2分,成功停用。
肿瘤疼痛的治疗策略
药物治疗新进展
药物治疗仍是癌痛治疗的基础,现代癌痛药物治疗呈现三大革新:
1. 类分层管理:对未耐受患者优先选用(呼吸抑制风险为1/3),重度疼痛需即释。对已耐受患者提出递减公式:爆发痛≤1次/日时,每周减量5%-20%。临床建议首减30%,2天后再减25%,逐步停药并监测戒断症状。
2. 非甾体药物禁忌:明确NSAID禁用四类人群: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消化道溃疡、心脏支架术后。膝关节疼痛例外推荐2%双氯芬酸外涂(全身副作用降76%)。
3. 黑框警告:禁止与抗抑郁药联用,短期使用可致癫痫,停药后出现双重戒断反应(+5羟色胺系统)。
三阶梯止痛原则仍是基础框架,但现代理念有所更新: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理念提倡"弱化二阶梯",对于中度到重度的疼痛可直接选择强类药物,以避免弱类药物的天花板效应。
非药物治疗技术
非药物镇痛手段在癌痛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主要包括:
1. 介入治疗:如神经阻滞、射频消融、椎管内给药等。DSA引导下神经毁损术等新技术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
2. 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可有效减轻疼痛带来的心理负担。
3. 物理疗法:如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热疗、冷敷等,对某些类型的疼痛有辅助效果。
4. 中医技术:穴位按摩、穴位贴敷、耳穴贴压等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一定疗效。
5. 舒适护理:为患者创造安静环境,定时变换体位,指导正确咳痰方法(如胸前放置抱枕减轻伤口震动引起的疼痛)。
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
现代癌痛管理强调多学科团队协作,由临床医生、医生、责任护士等组成疼痛管理团队。这种模式实现了从单一药物治疗向综合管理的转变,主要内容包括:
1. 医护一体疼痛管理:建立医生、师、护士共同参与的疼痛管理团队,确保治疗方案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2. 动态评估机制:入院8小时内首次评估,24小时内全面评估,住院期间持续动态评估。术后患者从重度疼痛至无痛持续动态监测。
3. 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疼痛类型、程度、身体状况及个人意愿制定个性化镇痛方案。
4. 全程化管理流程:覆盖从入院评估、治疗实施到出院随访的全过程,确保疼痛管理的连贯性。
特殊临床场景处理
抗癌治疗相关疼痛
1. 放疗相关疼痛:如口腔黏膜炎推荐凝胶联合利多卡因贴片,48小时内可缓解症状。
2. 免疫治疗期间:慎用对乙酰氨基酚,研究显示可能削弱PD-1抑制剂41%疗效。
3. 化疗神经痛:急性疼痛多源于化疗药物神经毒性,需早期识别和干预。
家属护理要点
1. 便秘处理:泻药无效时可换用纳洛酮制剂,配合每日两次15分钟腹部按摩,优先选用聚乙二醇(肠道恢复率提升2.8倍)。
2. 药物管理:按时给药而非按需给药,确保24小时无痛状态。
3. 心理支持:及时沟通,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可采用分散注意力法提高痛阈。
患者教育与误区纠正
癌痛治疗中存在诸多误区,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依从性:
1. 误区一:疼痛剧烈时才用止痛药。实际上,按时使用止痛药更安全有效,且所需剂量最低。
2. 误区二:长期使用类止痛药会成瘾。研究表明,规范使用止痛药,成瘾发生率1[23[2[121[112[53[7][104[75[102025[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