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临床研究综述

肿瘤治疗 2025-08-26 11:53肿瘤治疗www.zhongliuw.cn

肿瘤治疗领域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传统的手术、放化疗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再到新兴的细胞疗法和联合策略,临床研究不断推动着治疗范式的转变。本综述将系统梳理当前肿瘤临床研究的主要方向、关键成果及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免疫治疗:从晚期到围手术期的全面革新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肿瘤治疗史上最具革命性的突破之一。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显著改变了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现状。2024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显示,免疫治疗正不断"前移",从晚期肿瘤向围手术期治疗扩展,同时联合策略日益丰富,为一线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在食管癌治疗中,ESCORT-NEO研究证实,对于可切除局部进展期胸段食管鳞癌(cT1b-3N+M0或cT3N0M0),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白蛋白紫杉醇+顺铂或紫杉醇+顺铂)作为新辅助治疗,较单纯化疗显著提高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且安全性良好。这一发现促使指南新增"新辅助免疫治疗"相关注释,标志着免疫治疗在围手术期应用的重要进展。

胃癌治疗领域同样见证了免疫治疗的突破。GERCOR NEONIPIGA研究和INFNITY研究显示,对于dMMR型胃癌患者,PD-1/PD-L1抗体联合CTLA-4抗体作为新辅助治疗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分别达到59%和60%。而对于pMMR型胃癌,DANTE研究证实FLOT化疗方案联合阿替利珠单抗较单纯FLOT化疗可改善肿瘤降期,pCR率从15%提升至24%,其中MSI-H患者pCR率更高达63%。

免疫治疗在辅助治疗中的价值仍需。ATTRACTION-5研究结果显示,对于Ⅲ期接受D2或以上手术的胃癌患者,辅助化疗联合纳武利尤单抗并未显著改善无复发生存期(RFS)和总生存期(OS)。这表明免疫治疗在不同治疗阶段的应用仍需个体化考量。

靶向治疗与精准医学的深化发展

靶向治疗继续在肿瘤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在肺癌领域取得显著进展。2024年CACA肺癌新进展年度盘点显示,围手术期靶向治疗为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驱动基因变异被发现,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更精确的靶点。

B7H3靶点药物的开发代表了靶向治疗的新方向。一种设计用于携带化疗药物的B7H3抗体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65%的有效率,约为标准治疗的三倍,为难治性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希望。这一突破性进展展示了抗体偶联药物(ADC)在肿瘤治疗中的巨大潜力。

NTRK基因融合阳性肿瘤的治疗也取得重要进展,拉罗替尼或恩曲替尼等TRK抑制剂为这类罕见但具有共同分子特征的肿瘤提供了高效治疗选择。这体现了"篮子试验"理念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即基于分子特征而非肿瘤原发部位选择治疗方案。

齐鲁制药在2025年AACR大会上展示的8款抗肿瘤创新药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靶向治疗的武器库。这些药物针对不同信号通路和肿瘤微环境,展现了靶向治疗多样化的研发策略。

放射治疗与手术技术的精准化革新

放射治疗技术持续向精准化方向发展。质子治疗凭借其独特的布拉格峰物理特性,能够实现对肿瘤的"定向爆破",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周围正常组织。这对于头颈肿瘤(如鼻咽癌)尤为重要,因为这些部位紧邻视神经、脑神经等关键结构,常规放疗常导致唾液腺功能障碍、开口困难等并发症。

在食管癌治疗中,放疗策略也得到优化。对于放化疗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的cT1b-cT2N0胸段食管癌患者,新版指南建议可采用密切随访观察联合挽救性手术的策略,而非立即手术。这一变化基于SANO研究等证据,显示在严格评估(cCR需通过胃镜深咬活检确认)下,延迟手术可能为部分患者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HIPEC(腹腔热灌注化疗)在复发性卵巢癌中的应用也得到进一步明确。对于腹膜病灶呈粟粒样且不可切除(2分)的患者,中间型细胞减灭术后应用HIPEC的益处已基于多项高级别证据得到充分确认。这为晚期卵巢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综合治疗模式。

细胞治疗与前沿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细胞治疗尤其是CAR-T细胞疗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突破。一项代谢增强型CD19 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研究显示,相对于传统CAR-T,该疗法能以仅1%的常规治疗剂量实现100%的肿瘤清除和100%的预防复发。首批入组的20位患者全部获得完全缓解,这一成果入选美国癌症协会的突破性进展报告,展示了中国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创新能力。

新生抗原疫苗是个体化免疫治疗的另一前沿方向。通过测序鉴定肿瘤特异性突变,然后合成相应的新生抗原肽,可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特异性攻击肿瘤细胞。尽管面临准确预测难等挑战,但快速(最快7天)提供高质量多肽的技术进步为这一疗法的临床应用创造了条件。

石远凯教授指出,当前PD-1/PD-L1抑制剂多为静脉给药,存在一定局限性。口服剂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开发可能为患者带来更大便利性,特别是在需要长期维持治疗(如辅助治疗1年或晚期治疗2年)的情况下。这类新型给药方式的成功将极大改变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模式。

临床研究方法学的演进与挑战

传统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虽然是评估抗肿瘤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金标准,但其严格的患者选择标准和有限的样本量导致结果外推性受限。《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2)》强调,真实世界研究(RWS)作为RCT的重要补充,能够提供更符合临床实际情境的证据。

高质量的真实世界研究需要三个关键环节:优质的数据与治理、严谨的研究设计以及恰当的统计分析与结果解释。随着肿瘤大数据的发展,真实世界证据将在临床决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评估长期疗效、罕见不良反应以及特殊人群中的应用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多项改变临床实践的重要研究采用了创新的试验设计。例如,ESCORT-NEO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设计评估新辅助免疫治疗在食管癌中的价值,而DANTE研究则了免疫联合化疗在pMMR型胃癌新辅助治疗中的作用。这些研究为肿瘤治疗指南的更新提供了高级别证据。

未来展望与挑战

肿瘤治疗领域未来可能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 治疗策略的多元化整合: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细胞治疗与传统治疗手段的优化组合将成为主流方向。如DANTE研究显示的化疗联合免疫在新辅助治疗中的协同效应,以及HIPEC与细胞减灭术的联合应用,都体现了整合治疗的价值。

2. 个体化医疗的深化:基于分子分型(如MMR、HER-2、PD-L1等)的治疗决策将更加精细化。新生抗原疫苗等个体化疗法可能改变当前"一刀切"的治疗模式。

3. 技术平台的创新突破:代谢增强型CAR-T、口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创新技术将不断涌现,解决当前治疗中的递送、耐药等问题。

4. 研究方法的多元化:随机对照试验与真实世界研究的有机结合将提供更全面的证据链,加速创新疗法向临床实践的转化。

肿瘤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耐药机制、治疗毒性、高昂成本以及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的缺乏等。特别是对于实体瘤,CAR-T等细胞疗法仍面临肿瘤微环境抑制、靶抗原异质性等障碍。未来研究需要着力解决这些瓶颈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肿瘤治疗的精准化和个体化。

上一篇:杨浦人民医院肿瘤科专家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