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按管理级别分类
普通使用级: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价格相对低廉的药物,通常包括一般化疗药物及内分泌治疗药物。
限制使用级:具有以下特点之一的药物:
毒副作用显著,需严格管理的毒性药物(如纳入《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的药物);
上市时间短(如国内上市不满5年)、用药经验少的新型药物(如PD-1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
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总发生率≥90%或单一≥60%)且上市不满10年的药物;
价格昂贵(日均费用≥500元)。
特殊管理级:储存或使用条件特殊、可能造成严重损害或需特殊审批的药物。
2. 按作用机制分类
细胞物:如烷化剂、抗代谢药,通过破坏DNA或细胞分裂发挥作用,但副作用较大;
靶向药物: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需检测特定分子靶点后使用;
免疫治疗药物:如PD-1抑制剂,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
内分泌治疗药物:如雌激素受体拮抗剂,适用于激素依赖性肿瘤。
3. 其他分级标准
部分医疗机构采用四级分法(如一级为紫杉醇等高毒性药物,四级为奥沙利铂等疗效较差的药物);
新型抗肿瘤药物需根据病理诊断和靶点检测结果使用,严禁超适应证用药。
分级管理由医疗机构制定目录并动态调整,旨在平衡疗效、安全性与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