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降温处理
物理降温:体温低于38.5℃时,优先采用温水擦浴(32-34℃)、冰袋冷敷(置于前额、腋窝等大血管处),避免酒精擦浴以防皮肤刺激或出血。
药物降温:体温超过38.5℃或伴有不适时,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热药,需注意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凝血功能评估。
2. 感染防控
抗感染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0510[6][8][10[5][7][<.×/L)时需立即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并配合血培养等检查]。
环境管理: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消毒,减少探视;患者需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9]。
3. 支持性护理
补液与营养:每日饮水2000-3000ml,预防脱水;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瘦肉粥、鸡蛋羹)。
口腔护理:发热时唾液分泌减少,需用生理盐水漱口,预防口腔溃疡和感染。
4. 特殊注意事项
肿瘤热处理:若发热与肿瘤进展相关(体温37.5-38.5℃波动),需通过抗炎药或调整化疗方案控制原发病。
紧急就医指征:体温持续>39℃、寒战、意识障碍或发热超过3天,需立即就医排查感染或中枢神经系统转移。
5. 长期监测与预防
定期复查:监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指标,评估感染风险及治疗效果。
活动指导: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避免劳累。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缓解症状并降低并发症风险。护理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与医疗团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