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坦君肿瘤_童坦君故居
童坦君院士(1934-2022)是中国著名的老年生物学家和细胞衰老研究领域的先驱,同时也是一位从浙江宁波走出的杰出科学家。他不仅在科研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其成长历程和故居也成为后人了解这位科学家的窗口。
童坦君院士的学术成就
童坦君院士是中国细胞衰老机制研究的先驱,他在生物医学领域的主要贡献包括:
1. 细胞衰老研究:1988年后转向细胞衰老的分子机理研究,建立了细胞衰老评价体系,揭示了p16等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基因调控及信号转导机理。他开创了中国衰老和老年学研究的先河,创建了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
2. 衰老基因发现:发现并克隆了多个衰老基因,开展了细胞衰老与整体衰老分子连接点的研究。他的工作为中国衰老机制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3. 学术历程:195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64年获生物化学专业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78年作为我国首批教育部公派的52名访美学者之一赴美留学,1981年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博士后结业证书。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4. 研究方向转变:原本从事肿瘤研究,后把握中国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契机,转向衰老研究。他认为"肿瘤是细胞过度生长导致,衰老是细胞停止生长导致,肿瘤和衰老之间是一对此消彼长的辩证关系"。
童坦君故居与成长经历
童坦君院士的故居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童家村,这个古村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1. 故居概况:童坦君院士旧居建于200多年前,经过历史变迁依旧保留了最原始的建筑结构,房屋内有许多历史悠久的砖雕、木雕、石雕。这座有着200年历史的建筑,虽然历经风雨,但依然保留着木雕、石雕和砖雕的精美,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2. 古村风貌:童家古村几乎没有现代建筑,所有房子都保留着上世纪时的样子,青砖黛瓦,有些墙壁被刷上了白漆。这些房子有百年历史,它们的主人曾是宁波庄桥的首富。村子沿小河而建,河上有几座古桥,红色的石板桥体上刻着每一座桥的名字。
3. 成长环境:1934年8月,童坦君出生在浙江慈溪江北区庄桥镇(现属宁波市江北区)一个稻花飘香的小乡村。由于家境贫寒,幼年的童坦君甚至连双合脚的布鞋都穿不上。由于营养不良,5岁时得了佝偻病,影响到发育。1942年离开宁波到上海投奔父亲,并考入上海清心小学继续读书。
4. 家族背景:童家村历史上人才辈出,有"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的说法,童指的就是童家村。一村出了两位院士(童坦君和童志鹏),是童家"厚道本分"家训的极致体现。
童家古村的现状与游览信息
童家古村如今已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
1. 村落布局:村子坐落于小河两边,东南角是童家宗祠(修建于2009年,是童氏家风培训馆,也是童家村文化礼堂)。村中还有童志鹏院士居住过的地方。
2. 游览路线:推荐导航至童家古村,从大弄堂进入,尽头是童家古桥和清水长廊。右转是童市老街,再右转是童氏宗祠,过宗祠左转是童坦君故居。直行可到普照禅寺。游玩时间大约一小时,如果时间充裕,可以顺便去隔壁的姚家古村。
3. 建筑特色:村里的祠堂虽然紧闭着门,但那童家砖雕门台却让人惊叹。无论是门框、窗框还是柱基,无论是木料还是石料,都雕刻得精致细腻,展现了匠人的巧思与技艺。普照禅寺坐落在村东侧,寓意佛光普照,是一座大型寺院。
4. 文化价值:2009年修缮后的宗祠,成了童家村风的源头活水。宗祠内"以仁厚立心,以孝悌律行"的祖训高悬堂中,大宋庆历五年制谱形成祖训,历经修订传承千年家风。
童坦君院士的生平轶事
1. 求学经历:1947年考入上海育才中学,这所中学教学质量好且学费低廉,是穷人家的孩子向往的学校。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大学二年级时参加了科研小组,获得了进入图书馆书库的资格。
2. 健康挫折:1959年毕业前夕,在临床实习中被病人传染上了肝炎,必须住院休养。这种情况下不能参加工作分配,只能继续读研究生。后来考取了北京大学著名生物化学家刘思职院士的研究生,开始肝癌大鼠的氨解毒研究。
3. 学术转向:1981年回国后,与妻子张宗玉教授"废物利用"用实验室要处理的一批年龄较大的小白鼠做起了衰老实验,并于1982年共同创建了衰老分子机理研究室。
4. 晚年荣誉: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2022年12月25日因意外摔倒受伤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2023年3月1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举行了童坦君院士追思会。
童坦君院士的一生经历了从贫困乡村到国际学术舞台的跨越,他的科研工作从肿瘤研究转向衰老研究,体现了科学家对社会需求的敏锐把握。其故居所在的童家古村不仅保存了丰富的建筑遗产,也见证了一个家族、一个村落如何培养出影响中国科学发展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