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烷化剂
作用机制:通过形成碳正离子与DNA等生物大分子共价结合,导致DNA断裂或功能丧失。
代表药物:环磷酰胺、氮芥、卡莫司汀、顺铂。
临床应用: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小细胞肺癌等。
2. 抗代谢药
作用机制:模拟代谢物干扰核酸合成,阻断DNA/RNA生成。
代表药物:
叶酸拮抗剂:甲氨蝶呤、培美曲塞;
嘧啶拮抗剂:5-氟尿嘧啶、阿糖胞苷;
嘌呤拮抗剂:6-巯基嘌呤。
临床应用:实体瘤(如结直肠癌、乳腺癌)及白血病。
3. 抗肿瘤抗生素
作用机制:嵌入DNA或抑制拓扑异构酶,破坏DNA功能。
代表药物:阿霉素、丝裂霉素、博来霉素。
临床应用:消化道癌、肝癌等。
4. 植物来源药
作用机制:干扰微管蛋白功能或抑制拓扑异构酶。
代表药物:
微管蛋白抑制剂:紫杉醇、长春新碱;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伊立替康。
临床应用:卵巢癌、乳腺癌等。
5. 激素类
作用机制:调节激素受体活性,抑制激素依赖性肿瘤生长。
代表药物:他莫昔芬(乳腺癌)、氟他胺(前列腺癌)、地塞米松。
6. 铂类及其他
铂类:顺铂、卡铂通过干扰DNA合成发挥作用,广泛用于肺癌、结直肠癌。
杂类:门冬酰胺酶、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等。
其他分类方式
按细胞周期:周期特异性(如抗代谢药)与非特异性(如烷化剂)。
按分子靶点:DNA结构药物、核酸合成抑制剂、蛋白合成抑制剂等。
注意事项:化疗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可能引起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