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蟹猴肿瘤模型 食蟹猴照片

肿瘤症状 2025-07-24 18:22肿瘤症状www.zhongliuw.cn

食蟹猴(Cynomolgus macaque)作为重要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尤其是肿瘤模型构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将详细介绍食蟹猴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及相关模型建立方法。

食蟹猴的基本特征与科研价值

食蟹猴又称长尾猕猴,成年体长约为40-47厘米,尾长50-60厘米,因喜欢在退潮后到海边觅食螃蟹及贝类而得名。它们与人类有90-93%的遗传相似性,在生理结构、免疫系统和代谢特征等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这使得它们成为研究人类疾病的理想模型。

食蟹猴可通过人工喂养和训练,获得与人类行为同源的社会行为,是研究疾病病理学、疫苗开发、免疫学和肿瘤学等基础研究的理想模型。根据FDA指南,食蟹猴也广泛用于制药行业药物研发的毒理学和疗效研究。

食蟹猴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

1. 化学诱导型肝癌模型

钟佳玲等研究者通过二乙基亚硝胺(DENA)成功构建了食蟹猴肝癌模型。研究中将雄性食蟹猴分为不同剂量组,通过腹腔注射或饮水给药方式给予DENA,连续给药16周。结果显示25mg/kg腹腔注射组成功诱导出肝细胞癌,诱导潜伏期约10个月,并通过PET/CT显像动态观察到了肿瘤形成过程。

该模型建立过程中,定期检测肝功能(ALT/AST)及甲胎蛋白(AFP),当AFP>800ng/ml时进行PET/CT检查确认病灶形成。病理学证实形成的肿瘤为肝细胞癌,且诱导期无急性中毒反应。

2. 移植性肿瘤模型

移植性肿瘤模型包括原位移植和异位移植两种方式,具有成瘤周期短、成瘤率高的特点。虽然目前主要在啮齿类动物中应用,但食蟹猴因其与人类更高的相似性,在某些特殊研究中也有应用。

移植模型在研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以及药物临床前评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将人造血干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等移植到高度免疫低下的动物体内,可形成人源化微环境,模拟人类免疫系统。

3. 基因编辑肿瘤模型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团队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建立了精准模拟人类疾病基因突变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虽然该研究主要针对阿尔茨海默病,但同样的技术路线也可应用于肿瘤模型的建立。

基因编辑技术面临的挑战是精确插入疾病突变的效率较低,特别是对于食蟹猴等繁殖周期长的大型动物。但一旦成功,这类模型能更准确全面地反映人类疾病的病理特征和进程。

食蟹猴肿瘤模型的应用案例

1. 抗肿瘤药物评价

食蟹猴模型在抗肿瘤药物评价中表现优异。例如在芦康与戈沙的对比研究中,食蟹猴实验显示芦康的连接子稳定性显著增强,体内有效载荷半衰期延长3.6倍(56.3 h vs 15.5 h),相同剂量下在肿瘤组织中的暴露量是戈沙的4.6倍。

2. 溶瘤病毒治疗研究

国产溶瘤病毒治疗难治性卵巢癌的研究中,食蟹猴实验显示静脉注射后72小时病毒在肿瘤内扩散达高峰,3个月后肝癌完全消失且长期存活。这为后续人体临床试验提供了重要依据,在20例晚期患者(含6例卵巢癌)的治疗中取得了90%的疾病控制率。

3. 免疫治疗研究

食蟹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因其与人类免疫系统的高度相似性,成为免疫治疗研究的重要工具。PBMC包含淋巴细胞(T/B/NK细胞)和单核细胞,可用于CAR-T、TCR-T等细胞治疗产品的临床前实验,评估增殖、杀伤、细胞因子释放等特性。

食蟹猴模型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 与人类遗传相似性高达90-93%,远高于啮齿类动物
  • 免疫系统与人类高度相似,适合免疫治疗研究
  • 生理结构和代谢特征更接近人类,实验结果更具临床预测价值
  • 可进行更复杂的认知和行为评估,适合综合疗效评价
  • 局限性:

  • 繁殖周期长(性成熟4-5年),建模成本高
  • 争议大,动物保护要求严格
  • 某些特定靶点可能与人存在差异(如CD28表达)
  • 价格昂贵,目前市场价已达16万元/只
  • 食蟹猴资源的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食蟹猴资源面临严重短缺。数据显示,食蟹猴价格从2014年的约6567元/只飙升至2022年的16万元/只,涨幅超过20倍。造成这种"一猴难求"局面的主要原因包括:

    1. 新冠疫情以来实验猴需求激增

    2. 食蟹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繁殖需特殊许可

    3. 2011年起我国暂停从境外引进食蟹猴种源

    4. 繁殖周期长,短期内难以扩大供应

    美国2022年进口了近32000只食蟹猴,主要来自柬埔寨、毛里求斯、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但有指控称许多实验室饲养的猴子其实是从野外捕获的,这引发了动物福利组织的强烈抗议。

    食蟹猴作为重要的实验动物资源,在肿瘤研究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发展,食蟹猴肿瘤模型将更加精准和多样化,为肿瘤学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更强有力的工具。如何在科学研究与动物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仍是需要持续的课题。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