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成化学锅监管别打酱油
日前,南京的记者们进行了一项令人震惊的调查。他们发现,飘香剂、辣椒精和火锅红等食品添加剂几乎已经“泛滥成灾”。许多火锅店都在使用这些添加剂来蒙蔽消费者的双眼。当江苏省质监局的工作人员面对询问时,他们坦言由于食品添加剂的种类过于繁多,无法明确告知这些产品是否适合食用。(来源于12月15日的《扬子晚报》)
众所周知,食品添加剂的存在应当是为了改善食品色泽和口感,但过多的摄入无疑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它们的存在应该是“少而精”,而不是“画蛇添足”。在降低成本、增加鲜味和色泽的考虑下,这些添加剂成为了商家以次充好的手段。他们打着“廉价便民”的旗号,实际上却在欺瞒客人。在这种阳奉阴违的行为下,膨胀的利欲无疑是对“诚信待客”商业的践踏。
火锅,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美食,却成为了藏污纳垢之所,各种添加剂的混杂使用,让百姓在享受美食的却“花了钱买了病”。这些添加剂之所以能长期潜伏在火锅中,也可以看出“添加化学剂”已经成为了行业的潜规则。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商家们心照不宣地掺杂毒素,将食品变成了圈钱的工具,进行着一场“你知我知人不知”的游戏。那些有良心不安、道德自觉的人,在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和行业规则时,也往往无能为力。
面对这种情况,商家选择沉默,但监管部门不能坐视不管。公权的积极行使应该是百姓安全的牢固屏障,而细致的调查与严厉的惩处也是公信力的体现。遗憾的是,质检部门却选择沉默,甚至以“添加剂种类太多,不知哪些能食用”“不好管”为借口。
对于公权部门而言,检测火锅中的化学添加剂是否有害,并非难事。质检方的回应难免让人想起“小学生测出蘑菇漂白”事件,让人不禁怀疑他们“非不能管也,实不愿管也”。在公权的推诿塞责中,公众也开始质疑监管部门是否故意“睁只眼闭只眼”,与商家有着隐秘的利益勾连。
火锅变成“化学锅”的事件,让原本脆弱的信任链再次面临断裂的风险,食品安全的裂痕进一步扩大。这不仅让商家的声誉扫地,也让的公信力陷入坍塌的边缘。在此情况下,百姓只能自怨自艾,感叹“毒食品凶猛,我们却没有百毒不侵的身体”。这种情况必须得到重视和解决,否则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