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进口数据
一、总体进口概况
回望2024年,我国进口总额达到了惊人的18.39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3%。特别是在年末的12月,消费品进口额高达1678.2亿元,创下了近21个月的新高。刚刚步入2025年的前两个月,虽然粮食进口总量为1735.7万吨,同比减少35.2%,似乎呈现出一种缩减的趋势。在这其中,大豆的进口量却逆势增长4.4%,达到了1360.6万吨。唐山港京唐港区的保税物流中心在同期进口了价值近2亿元的铜精矿,占据了其总进口额的半壁江山。
二、重点商品类别的变迁
在农产品领域,美国棉花进口跌入了历史低谷,自1994年以来,对华出口已跌至最低水平。而巴西则顺势崛起,抢占了大豆进口市场,占据了高达70%的份额。粮食进口的结构正在经历一次重大的调整,显示出国内储备和替代渠道的优化。
进入能源与资源领域,液化天然气(LNG)的进口结构也在发生显著变化。美国的LNG对华出口已经连续42天归零,而中俄北极LNG-2项目的投产则标志着能源供应链的重组步伐正在加快。铜矿的进口则保持稳定增长,延续了资源保障的策略。
技术与工业品方面,半导体设备的进口在2025年3月第二周出现了骤降,美国半导体制造设备对华出口归零,这无疑推动了国产设备的验证进程。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依然旺盛,电脑的零部件进口增长更是高达62.6%,反映了国内产业链补链的强烈需求。
三、区域贸易格局的重塑
中美贸易的收缩成为了新的焦点。在2025年的前两个月,自美国的进口额同比下降了8.4%,其中,棉花和能源等领域受到了明显的结构性打击。与此多元化替代网络正在形成。中巴的大豆贸易量同比增长了27%,中俄的原油管道输油量也提升至每日80万桶。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这些国家的机电产品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主要进口来源,占据了高达60%的份额。
四、政策与市场机制的融合
政策在引导市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4年实施的《战略性大宗商品集中采购管理办法》推动了央企组建14个采购联盟,这无疑是集中采购管理的一个重大举措。对镓、锗等21种稀有金属实施的储备及出口配额管理,更是巩固了产业链的自主权。
中国进口的结构正在经历一次重大的调整。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替代机制的双重作用下,中国正逐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并在关键领域强化自主保障能力。这一系列的变革,无疑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