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肿瘤 中医内科学肿瘤中级考试重点知识

抗肿瘤食物 2025-08-25 07:39抗肿瘤食物wwww.zhongliuw.cn

中医内科学肿瘤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级职称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以下将从肿瘤的中医理论基础、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及考试重点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一、中医肿瘤基本理论

1. 肿瘤的中医概念

中医将肿瘤归为"癌病"范畴,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总称,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其基本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常伴发热、乏力、纳差、消瘦并进行性加重等症状。

2.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肿瘤的病因主要包括:

  • 素体内虚: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基础
  • 六淫邪毒:外感邪毒是重要外因
  • 饮食失调:长期饮食不节可诱发
  • 内伤七情:情志因素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 基本病机是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滞,痰瘀酿毒久羁而成有形之肿块。病理性质为标实本虚、虚实夹杂,常见全身属虚而局部属实。

    3. 核心病理因素

    中医肿瘤的主要病理因素可归纳为:

  • 脏腑失调:肝脾肾功能紊乱是内在基础
  • 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是关键环节
  • 痰湿凝聚:痰浊内停是重要病理产物
  • 热毒内蕴:毒邪积聚是恶化因素
  • 正气虚弱:正虚是发病根本
  • 二、中医肿瘤诊断要点

    1. 四诊合参

    中医诊断肿瘤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 望诊:观察面色、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多见)、形体消瘦等
  • 闻诊:注意体味、口气等异常
  • 问诊:详细了解病史、症状特点及演变
  • 切诊:通过脉诊(常见弦、涩、细等脉象)及按诊肿块性质
  • 2. 常见肿瘤诊断要点

    (1) 脑瘤

  • 主症:头痛、呕吐、视力障碍
  • 局部症状:根据受损部位不同而异(如精神障碍、失语、偏瘫等)
  • (2) 肺癌

  • 主症:近期发生的呛咳,顽固性干咳持续不愈,或反复咯血痰
  • 好发人群:4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的男性
  • (3) 大肠癌

  • 主症:持续性腹部不适,隐痛,胀气
  • 伴随症状:大便习惯改变,粪便带脓血、黏液或血便
  • (4) 肝癌

  • 主症:右胁痛,上腹部肿块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
  • 伴随症状:形体消瘦,纳呆乏力,黄疸等
  • (5) 乳腺癌

  • 肿块特点:乳房部乳块高低不平,质坚硬,推之不移
  • 发展过程:先腐后溃,形似菜花,根底坚硬
  • 三、中医肿瘤辨证论治

    1. 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肿瘤遵循"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基本原则,强调:

  •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 反对单一"攻瘤",主张"扶正为本"
  • 分阶段治疗策略(晚期扶助胃气,放化疗后调养等)
  • 2. 分型论治

    (1) 气郁痰瘀证

  • 主症:胸胁胀满,肿块胀痛,情绪抑郁
  • 治法:行气解郁,化痰祛瘀
  • 方药:越鞠丸合化积丸加减
  • (2) 热毒炽盛证

  • 主症:肿块红肿热痛,发热口渴,便秘尿赤
  •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散结
  •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犀黄丸
  • (3) 湿热郁毒证

  • 主症:身热不扬,脘腹胀满,舌苔黄腻
  •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
  • (4) 瘀毒内阻证

  • 主症:肿块坚硬,痛有定处,舌紫暗有瘀斑
  •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散结
  •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 (5) 气阴两虚证

  • 主症:神疲乏力,口干咽燥,舌红少苔
  • 治法:益气养阴,扶正抗癌
  • 方药:生脉地黄汤加减
  • (6) 气血双亏证

  • 主症: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目眩
  •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抗癌
  • 方药:十全大补丸加减
  • 四、肿瘤内科学中级考试重点

    1. 基础知识

  • 肿瘤的中医基本概念与分类
  • 中医肿瘤病因病机理论
  • 肿瘤的病理因素(气滞、血瘀、痰湿、热毒、正虚)
  • 2. 诊断要点

  • 各类癌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 中医四诊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 肿瘤的鉴别诊断要点
  • 3. 辨证论治

  • 肿瘤的辨证分型及代表方剂
  • 中医治疗肿瘤的基本原则
  • 分阶段治疗策略(晚期、术后、放化疗后)
  • 4. 特殊疗法

  • 中医药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的方法
  • 癌痛的中医治疗思路
  • 肿瘤外治法(针灸、敷贴等)的应用
  • 5. 综合治疗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原则
  • 中医药在肿瘤不同阶段的作用
  • 肿瘤患者的调养与康复
  • 五、中医肿瘤治疗特色

    1. 分阶段治疗策略

  • 晚期肿瘤:以"扶助胃气,留人治病"为原则,重在健脾和胃,益气固本
  • 术后患者:预防复发转移,调理气血阴阳
  • 放化疗后:减轻毒副作用,恢复正气
  • 2. 减轻放化疗反应

  • 放疗反应:头颈部(补气养阴+清热解毒);下腹部(调和肝脾)
  • 化疗反应:补气养血、脾肾同调(人参、鹿角、当归等)
  • 3. 癌痛治疗

  • 病机:气滞、血瘀、寒凝、痰毒互结
  • 治法:理气活血(川楝子、延胡索);温经散寒(附子、细辛);虫类通络(蜈蚣、全蝎)
  • 中医治疗肿瘤注重整体调理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恢复阴阳平衡,达到抑制肿瘤生长、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