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切片免疫 肿瘤组织切片免疫荧光

抗肿瘤食物 2025-08-08 15:29抗肿瘤食物wwww.zhongliuw.cn

肿瘤切片免疫和肿瘤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是病理诊断和肿瘤微环境研究中的重要技术,主要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通过荧光或酶标记实现对肿瘤标志物的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以下是相关技术要点和应用场景的

一、技术原理与分类

1. 免疫染色技术

  • 通过一抗与靶抗原结合,二抗携带荧光素(如AF 488)或酶标记物进行显色,最终通过显微镜观察。
  • 分为直接法(一抗直接标记荧光)和间接法(二抗标记荧光),后者灵敏度更高。
  • 2. 免疫荧光(IF)与免疫组化(IHC)区别

  • IF:使用荧光标记,需避光操作,适合多靶标共定位研究(如CD31、PD-L1等)。
  • IHC:常用酶标显色(如HRP),操作简便,临床主要用于肿瘤分型和药物靶点检测。
  • 二、实验流程关键步骤

    免疫荧光(IF)操作流程

    1. 样本制备:OCT包埋的肿瘤组织经冰冻切片(5μm),复温后4%多聚甲醛固定。

    2. 封闭与孵育:血清封闭非特异性位点,一抗(如CD31)4℃过夜孵育,二抗(如AF 488标记)避光反应。

    3. 封片与观察:抗淬灭封片剂封片,荧光显微镜下分析。

    免疫组化(IHC)核心步骤

    1. 抗原修复:加热或酶处理暴露抗原表位。

    2. 抗体标记:一抗特异性结合后,酶标二抗显色(如DAB)。

    3. 复染与判读:苏木素复染细胞核,光学显微镜下评估标志物表达。

    三、临床应用与意义

    1. 肿瘤诊断与分型

  • 鉴别良恶性(如Ki-67标记增殖活性)。
  • 确定肿瘤来源(如细胞角蛋白标记上皮性肿瘤)。
  • 2. 治疗指导与预后

  • 检测ER/PR、HER2等靶点,指导乳腺癌内分泌或靶向治疗。
  • PD-L1表达评估免疫治疗响应(如非小细胞肺癌)。
  • 3. 肿瘤微环境研究

  • 多重免疫荧光(mIF)可同时分析CD8、PD-L1、CD68等标志物,揭示免疫细胞空间分布。
  • 四、技术局限性

  • 样本质量要求高:固定不充分或切片过厚会影响染色效果。
  • 判读主观性:需经验丰富的病理医生结合临床数据综合评估。
  • 多重检测成本:mIHC/IF设备和技术门槛较高。
  • 五、新兴技术进展

  • 多重免疫荧光(mIF):单张切片检测多靶标,提升肿瘤微环境研究效率。
  • 数字病理与AI:全切片扫描结合算法分析,提高诊断标准化。
  • 如需具体实验方案或标志物选择建议,可进一步结合样本类型和科研目标细化。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