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胃癌 >>

靶向治疗后肿瘤类型改变

胃癌 2025-10-11 09:18胃癌治疗www.zhongliuw.cn

靶向治疗后肿瘤类型改变(如非小细胞肺癌转化为小细胞肺癌)是临床中一种特殊的耐药机制,其发生机制和治疗策略如下:

一、发生机制

1. 谱系可塑性理论

肺腺癌在靶向治疗压力下,若携带TP53合并RB1基因缺失,可能触发肺泡II型细胞向神经内分泌细胞转化,导致小细胞肺癌表型出现。这种转化与肿瘤细胞的分子重编程能力相关。

2. 肿瘤异质性假说

部分肺癌原发灶可能混杂小细胞成分,靶向药物清除敏感的非小细胞肺癌后,残留的小细胞克隆成为优势群体。这一现象在穿刺标本有限的晚期患者中更易被观察到。

二、临床特征

  • 发生率:EGFR-TKI治疗中约3%-15%患者会出现小细胞转化,多见于不吸烟女性及RB1/TP53突变者。
  • 诊断挑战:需通过重复活检(如肝转移灶穿刺)结合免疫组化(如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确认病理类型转变。
  • 三、治疗策略

    1. 转化后方案调整

    小细胞肺癌对铂类化疗敏感,需停用原靶向药并转为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

    2. 耐药后基因检测

    若出现RET、NTRK等新突变,可尝试泛癌种靶向药如拉罗替尼或恩曲替尼。

    四、研究进展

  • 预防:联合MEK抑制剂或可延缓谱系转化,但尚处临床试验阶段。
  • 监测技术:液体活检动态监测ctDNA可能早期发现转化迹象。
  • 此类病理转化提示肿瘤进化复杂性,强调治疗中多学科评估和个体化策略的重要性。

    上一篇:乳腺肿瘤几年能干活吗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