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胃癌 >>

抗肿瘤不良反应防治指南

胃癌 2025-08-30 15:43胃癌治疗www.zhongliuw.cn

抗肿瘤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往往会对正常组织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科学认识和有效管理这些不良反应,对提高患者治疗耐受性、保证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指南将从常见不良反应类型、预防策略、应对措施及心理支持等方面,为您提供全面指导。

一、常见抗肿瘤不良反应类型及表现

抗肿瘤药物可能引起全身多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消化系统反应:恶心呕吐(化疗后24小时内或延迟性)、食欲减退、腹泻或便秘、口腔黏膜炎等。化疗药物进入体内后刺激神经将信号传到脑干,形成呕吐反射,造成患者水电解质紊乱、营养失衡。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阿法替尼等也可能导致口腔黏膜破溃。

2. 血液系统毒性: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增加感染风险)、贫血(乏力、头晕)、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等。抗肿瘤药物会杀伤快速增殖的造血干细胞,通常在化疗后7-14天最为明显。

3. 皮肤及附属器反应:脱发、皮疹(多见于面部、头皮、前胸后背)、手足综合征(掌跖红肿疼痛)、指甲改变等。靶向药物如EGFR抑制剂约60%-80%患者会出现痤疮样皮疹。

4. 肝肾功能损伤:多数抗肿瘤药物需经肝脏代谢,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铂类药物等具有肾毒性,需监测肌酐清除率。

5. 神经毒性:周围神经病变(手脚麻木、刺痛)、中枢症状(头痛、眩晕)等,常见于紫杉类、铂类、长春碱类药物。

6. 心脏毒性:部分蒽环类药物可能引起心肌损伤,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等。

7.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引发心肌炎、肺炎、结肠炎、内分泌腺体炎症等自身免疫样反应。

二、不良反应预防策略

(一) 治疗前准备

1. 全面评估:治疗前应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基线检查,评估患者耐受性。

2. 预处理用药:根据方案使用止吐药(如5-HT3受体拮抗剂)、抗过敏药(地塞米松、抗组胺药)等,紫杉类药物需提前进行激素预处理。

3. 营养储备:治疗前1-2周加强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改善营养状态。

(二) 治疗期间防护

1. 饮食调整

  • 选择温和清淡、易消化食物,忌辛辣刺激
  • 少食多餐(每2-3小时进食一次),避免空腹或过饱
  • 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鸡肉、鱼肉、豆制品),避免老母鸡、甲鱼等"发物"
  • 2. 生活管理

  • 保持适度活动(如散步、太极),避免剧烈运动
  •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 注意个人卫生,减少感染风险
  • 3. 中医药调理

  • 补气养血:黄芪、党参、当归等可减轻疲劳症状
  • 升白细胞:鸡血藤、菟丝子、灵芝等有一定辅助作用
  • 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避免自行服药
  • 三、不良反应分级处理原则

    (一) 消化系统反应管理

    1. 恶心呕吐

  • 轻度(1-2级):调整饮食+口服止吐药(如昂丹司琼)
  • 重度(3-4级):静脉止吐治疗,必要时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 2. 腹泻

  • 每日[10][123[6][9<4次:调整饮食,口服蒙脱石散等
  • 每日≥4次或血性腹泻:暂停治疗,就医处理]
  • . 口腔溃疡

  • 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溶液漱口
  • 局部使用利多卡因凝胶止痛
  • 严重时考虑静脉营养支持]
  • (二) 抑制处理

    1. 白细胞减少

  • 中性粒细胞[7][12<1×10/L:避免外出,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 发热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急诊就医,静脉抗生素治疗]
  • 2. 贫血

  • 血红蛋白8012[7][
  • 补充铁剂、维生素B等造血原料16]
  • 3. 血小板减少

  • <50×10/L: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外伤
  • 2010[7][121[[6][93[<×/L或有出血:输注血小板]
  • (三) 皮肤反应护理

    . 皮疹护理

  • 温和清洁(无酒精/香料产品),使用婴儿级润肤霜
  • 局部外用氢化可的松软膏
  • 夜间瘙痒可口服抗组胺药6]
  • 2. 手足综合征

  • 避免手足摩擦、受压
  • 外用尿素软膏保湿
  • 严重时减量或暂停靶向药物]
  • . 指甲改变

  • 保持指甲清洁干燥
  • 避免美甲、假指甲
  • 甲周感染需局部抗生素治疗6]
  • 四、心理支持与生活质量维护

    肿瘤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心理状态的稳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一) 患者心理调适

    1. 认识疾病阶段:患者通常会经历否认、愤怒、协商、忧郁和接受五个心理阶段,这些阶段可能反复出现,需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

    2. 情绪管理技巧

  • 深呼吸、冥想等放松训练
  • 记录治疗日记,表达内心感受
  • 参加病友互助小组,分享经验
  • 3. 形象重建:接受治疗带来的身体变化(如脱发),视为"生存的勋章"。

    (二) 家属支持策略

    1. 自我照顾:家属需保证自身饮食睡眠,每周留出1-2小时个人时间,避免过度消耗。

    2. 有效陪伴

  • 耐心倾听,不轻易打断或否定患者感受
  • 学习基本护理技能,减轻照护焦虑
  • 3. 寻求专业帮助:当情绪难以调节时,可拨打心理热线(如12356)或寻求心理咨询。

    (三) 康复期管理

    1. 定期复查

  • 按医嘱进行血液检查、影像学复查
  • 记录身体变化,及时向医生反馈
  • 2. 生活方式

  • 循序渐进恢复运动(散步、瑜伽等)
  • 保持均衡饮食,限酒
  •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休息
  • 3. 社会回归:逐步恢复社交活动和工作,重建生活信心。

    五、紧急情况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 发热(体温>38℃)伴寒战
  • 严重腹泻(水样便≥6次/天)或血便
  • 呼吸困难、胸痛等心肺症状
  • 严重皮疹伴水泡、紫癜或皮肤破溃
  • 持续剧烈头痛、视物模糊
  • 意识改变或抽搐发作
  • 抗肿瘤治疗的不良反应管理需要医患共同努力。通过规范预防、及时干预和全面支持,大多数不良反应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保证治疗顺利进行。请谨记:出现任何不适都应及时与医疗团队沟通,切勿自行调整治疗方案。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