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胃癌 >>

肿瘤血栓个案护理血栓的个案护理

胃癌 2025-08-29 08:50胃癌治疗www.zhongliuw.cn

肿瘤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及治疗因素,血栓形成风险显著增高。将系统介绍肿瘤相关血栓的护理要点,从评估到干预,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肿瘤血栓概述与发病机制

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是非肿瘤患者的4-7倍,这一现象被称为肿瘤相关血栓形成(CAT)。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涉及三个核心因素:肿瘤细胞可释放促凝物质如组织因子和癌性促凝物质,直接激活凝血系统;血管内皮因化疗药物、中心静脉导管等治疗手段受到损伤;同时患者常伴有活动减少导致的血液淤滞状态。

肿瘤类型与血栓风险密切相关,癌、肺癌、卵巢癌、胃癌和脑肿瘤患者风险最高。肿瘤治疗如化疗(尤其是含铂类药物)、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激素治疗和放疗都会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几率。手术特别是腹部和盆腔大手术也是明确的危险因素。

血栓对肿瘤患者的影响极为严重,不仅可能引发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还会干扰抗癌治疗的顺利进行,增加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降低生活质量。研究表明,肿瘤合并VTE患者死亡率显著增高,因此预防和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全面护理评估

肿瘤血栓患者的护理始于全面而细致的评估,这是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基础。评估内容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病史采集:需要详细记录患者肿瘤类型、分期、病程及当前治疗方案,特别关注既往是否有血栓病史、家族血栓倾向以及已知的易栓症。同时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这些都会增加血栓风险。

症状评估:根据血栓部位和严重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各异。肢体深静脉血栓常见症状包括单侧肢体肿胀(与对侧相差1.5cm以上有临床意义)、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曲张等。护理人员应采用标准化分级:轻度为不影响日常活动的肿胀疼痛;中度为症状明显并限制活动;重度则表现为剧烈疼痛、功能障碍或皮肤颜色改变。

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D-二聚体升高对血栓诊断有提示意义,凝血功能检查(PT、APTT、FIB)可评估凝血状态,血小板计数监测也必不可少。影像学方面,血管超声是诊断肢体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法,CT/MRI则适用于深部静脉和肺动脉检查。

心理社会评估:肿瘤叠加血栓的诊断常给患者带来双重心理压力,需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疾病认知程度、家庭支持系统和经济承受能力。焦虑、抑郁情绪会降低治疗依从性,需早期识别干预。

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

基于全面评估结果,护理团队应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重点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症状管理

  • 肢体肿胀:抬高患肢20-30度促进静脉回流,每日测量并记录肢体周径变化。避免患肢受压或按摩,防止血栓脱落。可使用冷敷减轻急性期肿胀,慢性期改为热敷改善循环。
  • 疼痛控制: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定期评估疼痛程度。轻度疼痛可尝试非药物方法如体位调整、分散注意力;中重度疼痛按医嘱使用镇痛药,注意观察类药物可能引起的便秘等副作用。
  • 抗凝治疗护理

    抗凝是血栓治疗的基石,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护理要点包括:

  • 严格按时给药,低分子肝素需腹部皮射,轮换注射部位避免淤斑
  • 观察出血倾向:牙龈出血、鼻衄、皮下淤斑、血尿或黑便等
  • 华法林治疗时定期监测INR值(目标2-3),注意药物-药物及药物-食物相互作用
  • 教育患者识别出血警示症状及应急处理措施。
  • 导管相关血栓预防

    肿瘤患者常需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港)进行化疗,这些装置增加血栓风险。护理措施包括:

  • 置管后定期评估导管功能及周围皮肤状况
  • 发现单侧颈部或上肢肿胀、疼痛时及时超声排查血栓
  • 保持导管通畅,规范冲封管技术
  • 避免导管相关操作增加血栓风险。
  • 并发症预防与监测

    肿瘤血栓患者面临多种并发症风险,需要护理人员高度警惕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肺栓塞预防

    肺栓塞是静脉血栓最危险的并发症,死亡率高。血栓形成后1-2周内栓子最不稳定,易脱落。护理要点包括:

  • 绝对卧床期间避免突然变换体位或剧烈咳嗽
  • 监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变化
  • 警惕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心悸等警示症状
  • 准备急救设备及药品,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 出血风险管理

    抗凝治疗必然伴随出血风险,尤其肿瘤患者可能合并血小板减少或消化道溃疡。护理措施包括:

  • 使用软毛牙刷、电动剃须刀减少皮肤黏膜损伤
  • 避免直肠操作(如栓剂、灌肠)
  • 观察意识状态变化,警惕颅内出血
  • 女性患者月经期评估出血量,必要时调整抗凝方案。
  • 血栓后综合征(PTS)预防

    PTS是深静脉血栓后的慢性并发症,表现为肢体慢性肿胀、疼痛、色素沉着甚至溃疡。预防措施包括:

  • 急性期后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久站久坐
  • 白天持续穿戴医用弹力袜(压力20-30mmHg)
  • 睡眠时抬高患肢
  • 皮肤护理避免破损感染。
  • 健康教育与康复指导

    有效的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低血栓复发风险。教育内容应涵盖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生活方式调整

  • 饮食建议:低盐、低脂、高纤维,保持适当水分摄入(每日1500-2000ml),避免脱水加重血液高凝状态。适量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
  • 活动指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运动,如每天步行30-60分钟。体力欠佳者可做床上踝泵运动(每小时10-15次)或被动关节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乘坐长途交通工具时定时活动下肢。
  • 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酒精可能干扰抗凝药物代谢,应彻底并限制酒精摄入。
  • 药物管理教育

  • 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不得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 建立用药提醒系统,避免漏服
  • 了解药物常见副作用及应对措施
  • 定期复查凝血功能,随身携带抗凝治疗警示卡。
  • 症状监测与应急处理

    教会患者识别以下警示症状并及时就医:

  • 肢体肿胀疼痛突然加重或范围扩大
  • 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肺栓塞症状
  • 不明原因头痛、呕吐或意识改变(警惕颅内出血)
  • 大面积皮肤淤斑、血尿或黑便等出血表现。
  • 多学科协作与长期管理

    肿瘤血栓患者的理想护理需要多学科团队(MDT)协作,包括肿瘤科、血液科、血管外科、康复科和专科护士等。团队成员定期沟通,共同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矛盾管理

    肿瘤患者常面临抗凝与出血、抗肿瘤治疗与血栓复发的矛盾。例如化疗导致血小板减少时,需权衡抗凝收益与出血风险。护理人员应:

  • 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L时提高警惕
  • 观察有无颅内或内脏出血征兆
  • 配合医生调整抗凝方案,如减少剂量或改用出血风险较低的药物。
  • 心理社会支持

    长期抗凝治疗和肿瘤双重负担易导致患者焦虑、抑郁。护理措施包括:

  • 采用焦虑抑郁量表定期筛查心理状态
  • 鼓励患者表达感受,提供情感支持
  • 介绍成功案例增强治疗信心
  • 转介心理医生或支持小组必要时介入。
  • 随访计划

    建立系统的随访机制对早期发现复发至关重要:

  • 出院后1周内首次随访,评估治疗反应和并发症
  • 稳定期每2-4周随访一次,监测凝血功能和药物副作用
  • 每3-6个月血管超声评估血栓变化情况
  • 终身警惕血栓复发风险,特别是肿瘤进展或更换治疗方案时。
  • 肿瘤血栓的护理是动态连续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阶段不断调整策略。通过全面评估、个性化干预和团队协作,可以最大限度降低血栓相关并发症,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成效。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