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村8090后全部回村就业
山东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乡村,如今却以其独特的模式吸引了众多目光。近年来,随着大批80、90后村民的集体返乡就业,这里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让我们深入剖析这一令人瞩目的现象背后的故事。
一、蓬勃发展的产业之路
耿店村的成功并非偶然,它以大棚蔬菜种植为起点,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华丽转身。这里的大棚数量从最初的60多个小土棚,如今已扩大至700多个现代化大棚,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为其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更为令人瞩目的是,返乡的青年们通过辛勤努力,年均收入高达50万元。其中,一些农业经纪人的单日收入甚至超过了外出打工的月薪,这样的收入诱惑,无疑为村民返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一对90后的夫妻任召坤和崔广丹,通过独特的“种辣椒+卖辣椒”模式,成功跻身“辣椒经纪人”行列,他们的日均批发量惊人,超过了3万斤。
二、成功的三大法宝
耿店村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背后有着三大法宝的支持。随着电商和冷链物流的迅猛发展,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产品销售的瓶颈问题。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的建立,为村民提供了学习和提升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山东省的政策支持也为耿店村的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安置区作为就业帮扶的重点区域。
三、模式的可复制性与启示
虽然耿店村的经纪人模式因其依赖本地蔬菜产业集聚优势难以直接复制,但其成功经验已被纳入《山东省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5-2027)》,通过“五个振兴”全要素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值得注意的是,全国每年约有3000万人选择返乡就业创业,这充分证明了耿店村模式的启示价值。
四、与其他村落的对比
耿店村的成功并非孤例,也有其他村落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了乡村振兴。例如,贵州大学生返乡创业案例,通过现代企业管理与科技的融合激活了乡村产业。与耿店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东诸城五里鸡窝村,因产业转型滞后,90后人口占比不足5%。这更加凸显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耿店村的成功经验不仅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也为其他乡村振兴案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