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胃癌 >>

对甲苯磺酰胺抗肿瘤 对甲苯磺酰胺毒性

胃癌 2025-08-08 10:57胃癌治疗www.zhongliuw.cn

对甲苯磺酰胺(p-Toluenesulfonamide,简称PTS)是一种具有多重用途的有机化合物,近年来因其显著的抗肿瘤特性而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以下将从其抗肿瘤机制、临床应用及毒性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抗肿瘤作用机制

对甲苯磺酰胺注射液(PTS)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1类抗肿瘤创新药物,其作用机理具有高度特异性:

1. 选择性肿瘤细胞杀伤:PTS进入肿瘤细胞后通过促进溶酶体破裂、提高胞浆内过氧化氢活性及抑制线粒体ATP合成酶的活性,促进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同时对正常细胞的损伤相对较少。

2. 局部化学消融作用:作为国内外第一个注射肿瘤体内注射的高效、广谱、低毒、特异识别染色的化疗药物,PTS通过肿瘤内局部注射可以抑制肿瘤生长、缩小肿瘤并减少转移,快速缓解肿瘤的局部症状。

3. 多途径协同效应:研究表明PTS不仅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能调节炎症因子和免疫细胞的活性,具有潜在的免疫调节作用。

临床应用现状

对甲苯磺酰胺注射液目前已获得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上市,主要用于严重气道阻塞的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缓解气道阻塞相关临床症状。其临床特点包括:

1. 适应症范围:目前已完成的临床适应症包括晚期恶性表浅实体肿瘤、晚期肺癌、晚期肝癌和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伴严重气道阻塞。I期临床试验已证实PTS对乳腺癌、皮肤癌、鼻咽癌及支气管肺癌等癌症治疗有良好效果。

2. 给药方式创新:PTS是我国首次批准的经纤维支气管镜肿瘤内局部注射的化学消融药物,填补了呼吸介入药物治疗的空白。

3. 临床试验进展:已完成多项临床试验,包括治疗晚期恶性表浅实体肿瘤、晚期肺癌、晚期肝癌的2期临床试验,以及治疗中央型肺癌严重气道阻塞的3期临床试验。

毒性特征分析

对甲苯磺酰胺的毒性表现具有明显的剂量和应用方式依赖性:

1. 作为化学原料的毒性

  • 急性毒性:小鼠腹腔LC50为250 mg/kg;几尼猪皮射LDLo为2 mg/kg;野生鸟类口经LD50为75 mg/kg。
  • 长期接触可能导致肝肾毒性,对眼睛有刺激性。
  • 2. 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安全性

  • PTS注射液被设计为"高效、广谱、低毒"的特异性抗肿瘤药物,通过局部注射大大降低了系统毒性。
  • 临床应用中,主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反应和轻度全身症状,整体安全性良好。
  • 3. 特殊注意事项

  • 作为化学原料时,应避免直接接触,需密封阴凉干燥保存。
  • 药用制剂需严格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导致的毒性反应。
  • 研发背景与市场前景

    对甲苯磺酰胺注射液(PTS)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挂帅研发的抗癌新药,归类于我国化学药品注册1.1类,拥有多项国际专利。根据计划,该药上市3至5年后,预计销售额将达15至20亿元人民币。

    这一创新药物的开发成功,为晚期实体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手术或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其独特的肿瘤内注射给药方式和良好的安全性特征,使其在肿瘤介入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