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超市抢东西是真的吗
抢购现象背后的观察与思考
随着特朗普宣布加征“对等关税”,美国的某些超市便迎来了一股抢购潮。这场抢购潮尤其针对中国商品,特别是海信、TCL等品牌的电视机,以及各类小家电和日用品等。仿佛一夜之间,这些商品被抢购一空,货架显得格外空旷。关税的影响使得这些商品的价格飙升,例如海信电视的价格从原本的500美元涨至880美元,这样的涨幅引发了消费者的恐慌,他们开始恐慌性地囤货^[1][2][5][6][7]^。
在弗吉尼亚州、纽约等地的超市,情景尤为明显。电子区的货架几乎被清空,只剩下“中国制造电视机已售罄”的告示牌孤独地立在那里。社交媒体上关于空货架的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10亿,可见这场抢购潮的规模和影响力之大^[5][6]^。
部分在美华人实地探访却发现了不同的景象。底特律、洛杉矶等地的超市货架整体正常,仅有少数商品如鸡蛋、生姜的价格略有上涨,并未出现大规模抢购现象^[3]^。这样的辟谣内容引发了国内网友的争论,甚至出现了带有攻击性的言论。
在这背后,耶鲁大学指出关税可能会推高美国的通胀率,但实际物价波动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经济学家马克库班虽然建议囤货,但并没有明确指向中国商品^[7]^。
这场抢购现象的动因值得深思。中国商品因其高性价比,在关税压力下成为消费者应对物价上涨的优先选择^[2][5]^。而美国的“最低基准关税”政策无疑是这场恐慌的直接触发点^[4]^。甚至美国财长因为反对这一关税政策而辞职,从侧面反映了这一政策引发的社会矛盾^[7]^。
虽然美国超市的抢购现象集中在特定地区和中国商品领域,整体民生并未出现全面崩溃,但关税政策已经引发了显著的社会焦虑^[1][3][5][7]^。对于决策者来说,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稳定市场情绪,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于我们来说,这也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国的政策变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需要我们保持关注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