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因误报紧急道歉
台湾媒体近年来频频出现新闻误报,这些不仅挑战了新闻的真相性,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恐慌。
在2025年4月,台湾亲绿媒体民视新闻台在报道缅甸地震时,误用了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影像,似乎让真实的地震画面与虚构的影像交织在一起,这让公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民视反应迅速,及时下架了相关报道并公开道歉,台当局“通讯传播委员会”也介入此事,要求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必须严格遵守事实查证的原则,并在电视及官网发布了更正声明。
新闻误报的例子并不止这一件。在2022年4月,华视新闻的一场操作失误,让“新北市遭导弹击中”的虚假快讯在电视上滚动播出,这样的消息无疑在民众中引发了极大的恐慌。虽然华视解释称这是防灾演习影片路径设定的问题,并立刻发布了澄清声明和道歉,但台当局“文化部长”李永得并未轻易放过此事,要求华视提交报告并严加检讨。
而在2024年1月,台防务部门再次因误发警报引发社会关注。当大陆发射的卫星被误译为“导弹”时,英文版警报中的“missile”一词,犹如一颗定时,引发了全岛民众的恐慌。尽管事后台防务部门以“系统未同步更新”为由向公众道歉,但舆论对此并不买账,质疑其有意制造恐慌。台北蒋万安和朱立伦等人都批评当局的回应不够专业。
深入分析这些,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性。首先是技术操作失误。无论是华视新闻的路径设定错误、台防务部门的系统翻译疏失,还是民视的AI影片误用,都显示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存在内部审核机制的漏洞。这些失误不仅影响了新闻的准确性和公信力,更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社会的恐慌。
这些误报还涉及到了军事冲突、自然灾害等敏感议题。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可能被放大,加剧民众的不安情绪。尤其是在两岸关系紧张的当下,这些误报更容易被岛内舆论质疑为“制造对立”或“掩盖真实意图”,进一步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程度。
面对这些新闻误报,我们不仅要对媒体和相关部门提出批评和建议,更要加强新闻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新闻是社会的晴雨表,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引发社会的动荡。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公信力,是每一个媒体和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更多的新闻误报再次发生,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