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一、法律概览
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公众的健康权益,并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我国立法以明确的目标指向,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构建起一道坚实的法律屏障。
二、法律定义与范围
在此法律框架下,"农产品"被明确定义为来源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初级产品。而"质量安全"则要求这些农产品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确保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此法律的适用范围广泛,涵盖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活动,与《食品安全法》在食用农产品的销售等领域形成互补。
三、核心制度与修订要点
全程控制与风险管理是该法律的核心之一,实行从源头治理、风险管理到全程控制的科学监管体系。2022年的修订进一步强化了追溯制度,要求生产者出具承诺达标合格证,并建立了市场准入机制。社会共治体系的构建也是重要的一环,主张主导、部门协同、行业自律以及公众的广泛参与。
四、监管职责分工
在监管职责方面,中央与地方均负有重要职责。的农业农村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负责全国的监管工作。而在地方层面,县级以上负责统筹协调,明确各部门的分工,乡镇则负责落实属地责任。监管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风险监测、标准制定、抽检制度以及信息公示等。
五、主体责任落实
生产经营者作为农产品的直接责任人,有义务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并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市场开办者则需建立入场销售者的档案,查验进货凭证,实行抽检制度,并公示食品安全信息。对于无法提供合格凭证的农产品,需经检测合格方可销售。
六、地方实践案例
湖州市和徐州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地方实践颇具特色。湖州市细化了监管部门的职责,并推动了数字化追溯和风险闭环管理。而徐州市则要求市场开办者签订食品安全协议,落实相关的管理制度。
七、法律责任
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生产经营者,将依法采取包括产品退市、销毁及行政处罚等措施。此法律通过中央立法与地方实践的协同合作,构建了一个从田间到市场的全链条监管体系,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了系统的保障。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也展示了我国保障公众健康和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