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自己吗
认识自我与未知的奇妙旅程
当我们为学生们带来心理辅导课程时,总会有一个特别的练习。请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闻嗅,感受皮肤上的每一丝触动。一分钟后,让他们分享所听到的声音。随后,再让他们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那些未曾注意到的细节。例如,那盆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有人看到了,也有人错过。还有人会惊讶地发现,原本以为屋内只有四人,实际上却有八人。这个简单的练习让学生们明白,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全面,我们所知晓的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我深知“我知道我不知道”的奥妙。
人类常常过于自负,以为睁开眼就能洞察世界的全部。事实上,很多细节在我们眼前悄然溜走,我们却浑然不觉。比如,我们对自己的身体了解多少?我们是否知道头发和指甲是如何生长的?心脏在紧张时刻是如何反应的?面对陌生人,我们的应激系统是如何启动的?下楼梯时,身体各部分的协同工作我们又了解多少?我们对身体的了解往往仅限于冰山一角。尽管我们对大部分细节一无所知,但生活仍在继续,心脏仍在跳动,这是心灵和潜意识的神奇之处,它们比我们意识到的要聪明得多,自动地驱动我们的身体。
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太少,未知的世界过于广阔。我们才有不断自我的必要。人生的认知境界分为多个层次,“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以及“我知道我知道”,但最高境界是“我知道我不知道”。只有承认生活中大部分事物是未知的,我们才会愿意打开自己,接纳新的知识和观点。今天和你在一起,明天和另一个人在一起,我们逐渐发现未知的部分,自己的边界。
越近的东西,我们常常越看不清。正如《过把瘾就死》所言,清晰的字迹靠近了便模糊不清。认识自己亦是如此,我们离自己那么近,又怎么可能看得清楚?我们需要通过他人的视角来了解自己。我们自信地认为自己如此,但真正的自己究竟如何?需要通过他人的眼光来验证。我们永远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脑勺,这就是我们的局限。自我观察如同从内部看杯子,而他人的观察则像是从外部看。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
当我们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时,我们愿意倾听他人的看法。我们坚信自己的观点,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我们无法看到自己的所有方面,就像我们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脑勺一样。比如,家长可能会说我们聪明,但在群体中,同学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无知,就可能无法察觉他人对我们的真实反馈,无法在社会中适应成长。
当我们更多地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知道和不知道的部分,我们会变得更加平和,与他人相处也会更加舒适。接受不同的视角来看自己,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了解自己更多意味着更好的社会适应性。我担忧有些人会认为更健康就等于更快乐。实际上,更健康并不总是意味着更快乐。因为有的人在接受了全面的自我认识后,虽然社会适应性增强,但面对他人的评价时可能会更加敏感,如果评价是负面的,那么他们可能不会感到快乐。我们需要平衡自我认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