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时期的同性依恋
一位焦虑的母亲急匆匆走进咨询室,脸上写满了担忧:“医生,你得救救我的女儿呀,她的成绩突然一落千丈,我怀疑她跟同桌的思思搞同性恋!”我安慰她先别急,让她详细道来。
这位母亲的女儿叫佩姗,今年14岁,正在读初二。她和同桌思思虽然相识时间不长,但似乎特别投缘,连兴趣爱好都出奇地相似。周末时,她们要么在对方家里做作业,要么一起玩耍。佩姗对思思的感情似乎远超过普通的朋友关系,甚至在她表妹拿走一些荔枝后,佩姗对思思却表现得格外大方。
期中考试的成绩却让这位母亲大惊失色。不仅思思的分数低,佩姗的成绩也大幅下滑。她追问女儿原因,但佩姗只是哭泣。这位母亲注意到她们在学校里的亲密行为:做作业时不停交谈,晚上甚至睡在一个被窝里。她怀疑她们可能陷入了同性恋的情感,导致精力分散,学习成绩下降。
我告诉她,佩姗的学习成绩下降确实与她和思思的亲密行为有关,但我不能断定她们是同性恋。我给她讲了一个案例:一个名叫梦竹的13岁女孩,与一位女同学的特殊友情破裂后,遭受了巨大的情感打击。
其实,在校园中,像梦竹和佩姗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经常寻求同龄人的理解和陪伴,他们共享快乐与忧伤,这是正常的同性依恋情结。从儿童期到青年期的过渡中,有些青少年可能会经历对异性的排斥阶段,转而寻求同性朋友的依恋。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萌动前期的少男少女渴望友谊和能理解自己的人。在与同性朋友交往中,他们可能会特别崇拜和依赖那些能保护自己、了解和爱护自己的人。这种情结在两性疏远期是非常自然的。因此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说她们是同性恋。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沟通来帮助她们走出困惑。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阶段,同时也是一个情感复杂、充满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异往和亲近常常受到同学们的关注和热议,而同性间的接近和亲热则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赞许和鼓励。在这种背景下,同性的友谊更容易带有一种爱慕的倾向,出现所谓的依恋情结。我们必须明确指出,这种青春期的同性依恋与同性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校里男女同性间的友好或亲密现象一概视为越轨行为。
绝大多数有同性依恋倾向的青少年,会很快进入两性爱慕期,这种依恋一般不会发展为同性恋。对于这一现象,学校和家长仍然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因为这种同性依恋可能会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如果同性之间的依恋过于强烈,可能会让孩子失去与异往的机会或兴趣,从而可能导致他们在未来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下降。
面对少男少女之间的同性依恋情结,家长和老师应该积极引导他们与更多的同学建立友谊,不要让他们陷入只限于两个人的小圈子。更应该鼓励他们与异性同学建立友谊,以便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性别认同感。
对于那些经过长时间观察确认的同性依恋倾向的孩子,我们也不能强迫他们改变。同性恋并不是一个错误或者品质问题,它只是一种个人的性取向,对他人和社会并无伤害。只要他们的行为能够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就应该受到尊重和理解,而不是指责和歧视。我们应该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资源,帮助这些孩子建立健康的性观念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