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护因绩效低请求集体转岗

生活知识 2025-04-25 13:36生活知识www.zhongliuw.cn

安徽省宿松县人民医院儿科医护人员,在绩效工资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于2020年9月联名提交了一份引人注目的报告。报告披露,儿科医护人员在绩效系数1.0的情况下,7月的绩效工资仅为区区498元,日均收入仅16元。相较之下,行政后勤人员的同期绩效系数1.0却高达2600元,收入差距超过五倍。医护人员感到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和侮辱,情绪激烈,要求集体转岗。

这一事件的核心矛盾点在于绩效分配机制的严重失衡。在医院以科室创收能力为绩效考核核心标准的制度下,儿科因为诊疗难度高、用药量少、检查项目少、创收能力弱而导致绩效长期偏低。特别是面对诸如疫情这样的特殊情况,儿科病源波动大,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加剧了医护人员的收入压力。

儿科医护人员在面对这份不公平待遇时,情绪强烈,他们的诉求不仅仅是薪酬公平,更是对医院功利化导向的抗议。他们的自嘲“能力不足、无法为医院创造财富”,实际上是对现实情况的无奈和抗议。

院方对此做出了响应和调整。短期看,他们为儿科医护人员发放了补救性绩效,人均约1500元,并承诺修订绩效考核方案,向儿科等非营利科室倾斜。这只是暂时的解决方案,根本问题在于以“创收能力”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并未改变。舆论对此提出批评,认为这种机制忽视了儿科等公益科室的社会属性。

这一事件也暴露出医疗行业的深层次问题。儿科医护待遇普遍偏低,工作强度大、医患矛盾多,长期面临人才流失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急诊、儿科等科室因为绩效制度设计偏向经济效益而成为“弱势群体”。公立医院自负盈亏的运营机制与医疗公益性存在冲突,过度依赖绩效创收加剧了科室间的不平等。专家呼吁改革薪酬体系,建立以服务质量而非经济指标为核心的考核标准。

该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引发了对医疗体系功利化导向的广泛批评。如果继续以“赚钱能力”分配资源,儿科等科室将难以维持运营,最终将损害公共医疗服务。社会舆论建议通过财政补贴、专项基金等方式保障儿科等非营利科室的合理待遇,确保医疗服务的公平与公正。

上一篇:2025年最值得投资的10只基金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