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直军:应该大规模使用国产芯片
徐直军在多次公开演讲中着重指出,国产芯片在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上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应用实践才能推动产业的升级与进步。以下是基于其核心观点及背景的详细解读:
一、直面现实与背景分析
徐直军坦诚地面对现实,指出国产CPU在服务器端的市场份额尚不足2%,桌面和笔记本市场更是几乎被英特尔、AMD等国外巨头所垄断。在这种背景下,国产芯片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明显的代际差距。但他坚信,“如果不用,差距将永远存在”。这意味着,只有通过实际的应用,我们才能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动技术的进步。
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已经涉及到600多个中国实体,涵盖了芯片设计工具、制造设备、先进工艺等多个领域。徐直军指出,依赖进口芯片的幻想已被残酷的现实打破,我们必须走自主替代的道路,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技术突围。
二、策略与路径
徐直军的策略是以应用促技术迭代。他认为,只有大规模使用国产芯片,才能倒逼厂商改进工艺、优化生态,形成“应用-反馈-升级”的良性循环。例如,华为推动的鲲鹏腾生态与PKS生态的合并,就是希望通过构建自主计算体系,加速国产芯片的应用和发展。
他主张聚焦可获取的制造工艺,基于现有的半导体制造能力开发芯片,而非盲目追求先进制程。这种策略旨在规避技术断供风险,确保产业链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深远的影响
徐直军的观点不仅关乎眼前的产业格局,更关乎未来的产业发展。他认为,国产芯片的普及将拉动服务器电源管理芯片、网卡芯片等配套元器件的研发,解决长期依赖进口的难题。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国产芯片的技术水平,也将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他也强调国产化不等于安全。要想抵御潜在的网络攻击和信息窃取,我们还需要通过大规模的应用实践提升技术能力,不断完善和提升国产芯片的安全性能。
徐直军的观点不仅是一种应对策略,更是对未来的深刻洞察。他呼吁的不仅是应对国际技术围堵的生存策略,更是推动中国计算产业从“可用”向“好用”演进的核心路径。他的观点充满了远见和睿智,为我们指明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