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加班易“脑残”? 专家:人可越用越“溜”
【深入】人脑潜能与情绪压力:加班真的会导致“脑残”吗?
Gettyimages供图
众所周知,人脑具有巨大的开发空间,随着使用程度的加深,其功能愈发灵活多变。近年来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负面情绪和压力,似乎正在悄然侵蚀我们的大脑健康。尤其对于那些长期加班的都市上班族来说,“加班太多易脑残”的说法引发了广泛关注。那么,真相究竟如何?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一话题的神秘面纱。
长期加班是否会对大脑造成损害?专家指出,这一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当我们对从事的工作充满兴趣、充满成就感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即便长时间工作,也不易受损,反而可能激发出更大的潜能。当我们被迫长时间加班,情绪长期处于压抑、焦虑状态时,这对大脑乃至整个身心健康都是极为不利的。
以张世忠医生为例,他几乎每天都在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中度过。当他成功完成手术,获得成就感时,即便长时间工作,也能保持清醒和活力。反之,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时,大脑就容易“断片”或“短路”。这也说明,调节情绪、化解压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设法将工作变得有趣些,选择有成就感、认同感的工作,都是保护大脑健康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用脑才能更健康呢?要张弛有度。虽然脑子可以越用越灵活,但过度的脑力劳动同样会对大脑造成伤害。特别是在不良情绪和压力的作用下,这种伤害可能会加剧。长期睡眠质量差、空气质量不佳等因素也会对大脑产生影响。我们需要重视室内空气质量,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长期加班族的现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们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工作,缺乏新鲜空气和阳光。尽管空调房内有循环换气系统,但空气中的负离子仍然相对较少。负离子对大脑乃至全身代谢都有积极影响,因此长期缺乏负离子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为此,长期加班族应该定期到户外走动,让身心得到放松。
我们还需要关注饮食和休息对健康的影响。注册营养师称,长期受压会导致氧化压力过高,游离基的产生可能破坏脑细胞。我们需要保持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以维持身体健康。
“加班太多易脑残”的说法并非完全无稽之谈。但我们不必过分恐慌,只要我们重视情绪压力对大脑的影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如调节情绪、化解压力、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等,就能保护我们的大脑健康。专家解读:加班并不必然损害大脑,情绪不良影响更大
近日,一项调查引发了关于长期加班对大脑影响的热议,指出过度劳累可能导致大脑受损。专家对此持有不同观点。
张世忠教授表示,虽然长期加班确实可能带来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大脑会受到损害。相反,他认为,大脑像肌肉一样,越用越灵活。只要保证规律的作息和充足的休息,大脑在兴奋状态下不易受损,反而可能激发出更大的潜能。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成功人士能够在长期繁忙的工作中仍然保持精力充沛的原因。
张教授也指出,长期顶着压力被迫加班,情绪低落、不情愿甚至厌烦、悲观的状态下,会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大脑会释放出有害的物质,损害脑细胞。他强调,情绪不良才是很多疾病的催化剂,对大脑和整个身心健康都不利。
那么,当不得不加班且精神不济时,该如何应对呢?张教授建议,避免抽烟和过量饮酒。尽管这些行为可能在短期内让人暂时忘记疲劳,但长期来看,它们会对大脑造成损害。相反,他推荐了一些更健康的提神醒脑方法。
张教授表示,加班族可以在办公室里备一条毛巾,用热毛巾敷一敷头面部,并配合适当的按摩以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这不仅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恢复神清气爽,而且还是他个人实践过的最省钱又见效快的提神醒脑“窍门”。短暂休息也是很好的选择,比如闭上双眼小睡一会儿,再投入到工作中,效率可能会更高。
专家的观点是加班并不必然损害大脑,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休息。当我们面对工作压力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提高工作效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习惯也是保持大脑健康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