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称建行13年前存折无法取钱
嘉兴女子发现旧存折的秘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24年1月,浙江嘉兴的一位女子在整理旧物时意外发现一张尘封已久的建行存折。这张存折,是她在十三年前的2011年存入的,上面赫然显示着存入金额为两万元,存期三年。当她带着这本泛黄的存折来到银行取款时,却被告知存单已经挂失,资金也已经销户支取。女子坚称自己从未进行过这些操作,一场关于真相的就此展开。
双方在沟通中的主张明朗化:
一、客户方的主张:
这位女子如同大多数普通的消费者一样,对于银行的操作和流程并不十分了解。她明确表示自己从未挂失过这张存单,更没有取过款。她质疑银行系统记录的准确性,认为自己的存款被不明操作所影响。更令人惊讶的是,她手中的存折实物上的存款信息依然清晰完整,但银行系统却查不到对应的记录。
二、银行的回应:
建设银行嘉兴分行在核查后表示,这张存单确实存在,但在2013年12月2日已经由客户本人挂失并补发了新的存单。随后在2014年12月4日销户支取,资金被转入了客户的同名银行卡中。银行强调,他们的业务凭证包含了客户的签名以及身份证联网核查的记录,整个流程都是按照规范进行的。对于此事,银行方面强调他们是以系统记录为准,并且已经向客户出示了查询结果。
这场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真实性冲突,即客户的记忆与银行系统记录存在明显的矛盾,双方各执一词;二是数据管理质疑,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银行数据安全性和客户隐私保护的广泛讨论。
后续进展引人关注:
建设银行嘉兴分行在2024年1月10日发布了官方说明,再次重申了他们的核查结果。也有部分网友建议双方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这一争议。
深远的社会影响: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个人与银行之间的纠纷,它反映了金融机构在客户沟通、数据透明度等方面仍有改进的空间。公众呼吁银行能够完善信息追溯机制,提升在纠纷处理方面的公信力,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对于金融操作,尤其是涉及大额资金的流动,更应该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清晰的记录,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