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秦穆公的谥号是穆到底还是&l
今天,风趣网带大家回溯历史长河,聚焦春秋时期的秦国,其中两位杰出的君主引人注目。他们分别是护东迁而得以建国的那位,以及独霸西陲的秦穆公。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读秦穆公的故事。
关于秦穆公的记载,历史文献中的表述存在差异。有些史书称其为“秦穆公”,如《左传》和《国语》;有些则称其为“秦缪公”,如《史记》和《谷梁传》。更令人困惑的是,有些史书在记述中时而使用“秦穆公”,时而使用“秦缪公”。
那么,秦穆公到底是“秦穆公”还是“秦缪公”呢?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庙号”和“谥号”的区别。
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始于殷代,是对帝王的一种尊崇。而谥号则是根据人的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有美谥和恶谥之分。《逸周书谥法解》中,“布德执义曰穆”,“名与实爽曰缪”。也就是说,“穆”是美谥,“缪”是恶谥。
回到秦穆公的话题,为什么会出现“秦穆公”和“秦缪公”两种谥号呢?这是因为秦穆公在生前做过一些被谥为“缪”的事情,如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等。这些事迹评定出的称号,属于谥号而非庙号。“秦穆公”是庙号,“秦缪公”则是恶谥。
进一步来说,先秦时期的秦国并没有立庙号的资格。即便不顾西周宗法制度,偷偷上庙号,秦穆公也只能被称为“秦穆宗”,而非“秦穆公”。“秦穆公”只能是谥号而非庙号。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同时称秦穆公为“秦穆公”和“秦缪公”,二者只能选其一。
历史上也存在生谥的情况。生谥是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在生前就得到的称号。比如楚太子弑父后,因谥父为“灵”而引发争议,最后改谥为“成”。这表明生谥有时是基于特定情境或情感给予的。有人认为秦穆公的谥号可能也存在生前就已确定的情况。不过无论如何,“秦穆公”这一称号已经成为历史对这位伟大君主的公认称呼。他的辉煌事迹和卓越统治将继续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据王国维等学者的研究,谥法最早并非出现在《逸周书谥法解说》所描述的那样,而是出现在西周末期。商、周两代的帝王,在名字之外都有号,如文、武、成、康、昭、穆等,这些都是他们在生前就被赋予的别号或称号。起初,只有商王和周王有这样的号,但后来公卿也纷纷效仿,为自己取号。
那么,秦穆公的“穆”字,很可能是他生前自取的尊号和美称。查阅与秦穆公相关的史料,我们并未发现他自称或他人尊称他为“穆公”的记录。秦穆公的谥号实际上是“死谥”。
关于“秦穆公”还是“秦缪公”的疑问,《逸周书谥法解》中给出了各种谥号的含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国诸公中的美谥与恶谥。秦穆公的功绩卓越,论理应得美谥。尽管《史记蒙恬列传》提到秦穆公有一些污点,但这些只是小瑕疵。
秦国的人殉制度并非从秦穆公时期才开始,而在秦武公时期就已存在。在秦景公的大墓中也发现了大量殉人,而秦武公和秦景公得到的都是美谥。在秦国诸公中,获恶谥的仅有两人。将雄才大略的秦穆公与这两个庸主相提并论,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合理的解释是,秦穆公的谥号是美谥“秦穆公”,“秦缪公”是后人的混用和误写。在《史记秦本纪》的《招贤令》中,极力赞美秦穆公的功德,却用了“缪公”的称呼,如果这是一个恶称,那显然不合情理。同样,诗歌《黄鸟》在指责秦穆公杀三良事时,却采用了他的美称,这也说明了“缪”与“穆”在当时是通用的。
《尚书周书金滕》篇和《史记鲁世家》都记载了“缪”与“穆”的相通之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四经》也证明了在先秦时期,“缪”与“穆”是等同的。
而与混淆“秦穆公”为“秦缪公”相似的例子还有宋穆公,但在《春秋》中写成了“宋穆公”,而《公羊传》《谷梁传》则写成了“宋缪公”。至于《逸周书谥法解》中的“布德执义曰穆”、“名与实爽曰缪”,司马迁等人可能并未严格按照此来区分,而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使用。这可能是因为在《逸周书》中存在后人羼补、更动的情况,“名与实爽曰缪”这一句极有可能是汉朝之后的人加上去的。我们看到的许多古籍中关于“秦缪公”的称呼也有可能是后人的误写或混淆。
“秦穆公”而非“秦缪公”才是正确的称呼,“缪”在古代文献中常被视为与“穆”相等同的称呼。这也揭示了研究历史时需要细心辨别文献的真伪和背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