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为什么一日杀三子 他们死的很冤枉吗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事件总是引人注目并引起热议。那就是开元二十五年的一天,唐玄宗李隆基下令赐死他的三个儿子:废太子李瑛、鄂王和光王。这就是所谓的“一日杀三子”事件。这三个皇子被冤杀,特别是废太子李瑛,他的遭遇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同情。
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李瑛的遭遇并非偶然。他的命运与母亲的出身紧密相连。作为李隆基的次子,他的母亲赵丽妃身份卑微,只是一个娼妓。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能够成为皇太子,可谓是一波三折。
李隆基原本的发妻无子,因此他在选择继承人时只能在庶子中进行挑选。李隆基的长子因打猎受伤,面部受损,失去了继承人的资格。李瑛得以捡漏,成为李隆基时代的首位皇太子。他的性格秉性如何,历史并没有留下太多的记载。但从他被杀后获得的普遍同情来看,他应该是一个仁厚且小心谨慎的人。
皇太子这个职位在唐朝来说是一个绝对的高危职业。而李瑛这个皇太子更是高危中的高危。他的根基最浅,既非嫡子又非长子,没有母族的庇佑,还要面对精明的权力狂李隆基,自然是如履薄冰。
李瑛的生母赵丽妃病故后,他在后宫中失去了唯一的帮手。李隆基最宠爱的妃子是武惠妃。武惠妃便是搞掉李瑛的幕后黑手。她为了让自己儿子顺利成为继承人,开始了她的谋划。
武惠妃最初并没有立即行动,因为她有两个儿子在手,需要等待他们都顺利长大成人后才有更大的把握。她的运气不错,至开元二十五年,她的两个儿子都顺利长大。这时她开始逐渐展现出夺嫡的动作。她想让自己的儿子李瑁成为太子,为此不惜陷害皇太子李瑛等人。
事情的起因是三位皇子在一起喝酒发牢骚时,不小心将怨言传到了武惠妃手中。《旧唐书》中记载了他们的怨言以及武惠妃如何利用这个把柄陷害他们的事实。三位皇子因为对母亲失宠的怨气和对武惠妃儿子的嫉妒而陷入了武惠妃的陷阱之中。他们的言语成为了他们被废黜的直接证据。当时唐玄宗李隆基几乎要下令废黜他们但张九龄宰相力保他们才逃过一劫但这只是暂时的从李隆基的反应可以看出他对这三个儿子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总的来说这一事件背后充满了权力斗争和阴谋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让人深思和反思。深谙皇家之事的唐玄宗李隆基,早已洞悉李瑛、李瑶、李琚三兄弟心中的怨望。他的耳目遍布宫廷内外,对于一切消息都了如指掌。他因宠爱武惠妃,有意让其子李瑁继承皇位,这一想法早已有之,武惠妃的枕边风亦已吹拂多年。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隆基决定换宰相,将张九龄贬职,任命李林甫为新的中书令。李林甫上台后,敏锐地察觉到皇帝更换太子的意图,并立刻与武惠妃达成共识。《旧唐书废太子瑛传》中详细记载了这一切。
随后的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开始行动。她指使女婿杨洄构陷皇太子李瑛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声称他们结党欲害寿王(李瑁),甚至危及皇帝本身。在《新唐书》中的记载,还详细描述了武惠妃和杨洄构陷三王的具体过程。
对于这一指控,人们各有判断。个人认为,李瑛等人大概不会如此愚蠢带武器进宫见武惠妃。但无论事实如何,李隆基选择了相信,或者他本就需要一个借口。
当李隆基与宰相商议废太子时,李林甫站在了武惠妃一边。于是,《旧唐书废太子瑛传》中记录的悲惨命运就此展开,三位皇子被李隆基赐死。武惠妃的愿望并未实现,她在三位皇子死后的当年便离世,据说是因为见到三位皇子的鬼魂而心生恐惧,最终病重而亡。
武惠妃的死,使得局势瞬间变化。以前不敢支持其余皇子的人都开始行动,而李隆基的态度也有所转变。他在武惠妃死后,内心空虚,被人引荐下看中了李瑁的王妃杨玉环。不久,李隆基便册封三子为新皇太子。
武惠妃十多年的心血,到头来化为乌有。直到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唐肃宗李亨之子才为废太子李瑛及李瑶、李琚,恢复了他们的名誉。
这一历史事件的背后,反映了宫廷斗争的残酷和无情。三位皇子的命运,只是皇家权力斗争中的一小部分。他们的遭遇,让人感叹皇家之中的恩怨情仇,以及权力斗争的惨烈。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