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洋奶粉”暴利惊人 逐步蚕食国内市场
“奶粉成本几何?”专家揭示“洋奶粉”暴利现象
一罐奶粉的成本,难道真的超过百元吗?国内市场上,“洋奶粉”的零售价却常常动辄三四百元,甚至更高,远超境外价格,让人不禁质疑其背后的暴利现象。一位行业专家对此深感愤慨,抱怨“洋奶粉”的暴利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消费者对此却束手无策。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进口奶粉的销量在不断增加,背后既是消费者需求的增长,也是行业暴利驱使企业进口奶粉的动力。值得关注的是,进口奶粉与国产奶粉的竞争正在向中低端市场延伸。过去,进口奶粉主要占据高端市场,而现在,各种中小品牌和杂牌“洋奶粉”也纷纷进入中低端市场,直接蚕食传统的国产奶粉市场份额。
那么,“洋奶粉”的暴利究竟有多大?以国内市场上的一些知名品牌为例,其零售价远高于成本价。据估算,即便加上包装、运输和销售费用,每罐(900克)奶粉的成本也不会超过100元,但一些“洋品牌奶粉”的零售价却高达200多元甚至多元。
业内人士透露,一些“贴牌”奶粉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价只有80至100元,但其在市场上的售价却超过了200元甚至更高。更为暴利的是牛初乳奶粉,其成本甚至比配方奶粉还要低。虽然牛初乳复合奶粉的功效仍存在争议,但在国内市场仍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据估算,一些品牌牛初乳粉产品的毛利率在10倍以上。
美赞臣等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进口奶粉在国内的毛利润至少超过50%,而一些品牌的毛利率甚至超过70%。东方艾格农用咨询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洋品牌奶粉”在经历几次提价后,每罐奶粉至少提价50元,多的达到100元。自2008年以来,洋品牌奶粉经历了几次集中涨价期,每次提价幅度均在10%左右。
乳业专家王丁棉介绍,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基础营养其实大同小异。虽然国外原装进口奶粉和国内加工的“洋奶源”在成本上有一定差异,但主要体现在用工成本、关税和运输成本上,这三项相加也不会超过50%。即使考虑到这些因素,“洋奶粉”的高价格也令人难以理解。这也反映出消费者对本土奶粉的不信任感正持续存在。自“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洋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逐年上升。据统计数据显示,“洋品牌”已经占据了高端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同时数据显示进口奶粉的平均价格也在持续走高显示出国内市场对进口奶粉的需求持续增长。尽管进口奶粉的平均价格不断攀升但上海关区进口奶粉的数量也在稳步增长显示出国内消费者对进口奶粉的热情不减反增。这一现象反映出国内市场正在逐步被进口奶粉所蚕食这也反映出国内奶粉行业的竞争形势严峻消费者需要更多的优质产品来满足需求。相较于近年来频繁调价的国际奶粉品牌,国产奶粉的涨价步伐似乎显得略显踌躇。瑞银证券的数据统计显示,从2006年起至今,国内奶粉的平均售价仅从每公斤80元温和上涨至约100元。这一现象背后,凸显了国产奶粉在市场价格制定上的无奈和无力。
专家指出,国产奶粉的市场定价能力相对较弱。在成本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若非出于无法回避的成本考量,国产奶粉品牌往往不会轻易触动价格调整。它们主要定位于中低端市场,区域性品牌尤为明显。与高端奶粉品牌相比,这些品牌缺乏超额利润的空间。消费者对价格的高度敏感,使得任何一次冒然提价都可能导致部分消费者的流失。国产奶粉的涨价更像是一种迫于现实的无奈选择,而非市场策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产奶粉品牌一直在努力寻求突破。它们注重品质提升,力求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价格始终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提价意味着风险,可能使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失去立足之地。国产奶粉品牌的每一次价格调整都显得格外谨慎和小心翼翼。
面对消费者的敏感和市场的压力,国产奶粉品牌需要在保证品质的更加注重市场策略的制定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此次涨价虽然无奈,但也希望国产奶粉品牌能够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为未来的市场竞争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