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老人摔倒扶不扶 多数人称很纠结
近年来,关于遇到老人倒地是否应该扶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一连串事件如四川达州的儿童扶老人被讹、浙江金华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等,让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复杂。这一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触动了人们的道德焦虑。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大规模调查,吸引了超过13万人参与。数据显示,高达80.4%的受访者持续关注与扶老人相关的新闻,而令人震惊的是,有高达87.4%的人表示在社会中普遍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虑。这意味着很多人在面对老人倒地时,都会陷入纠结和犹豫。
那么,为何在面对老人倒地时,会有如此多的人选择直接走开呢?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5.6%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一做法。这其中,不乏有担忧被讹诈、害怕卷入复杂纠纷的心理。例如,赵泉表示,现在的“碰瓷”现象让他对扶老人产生了顾虑,他害怕自己遭遇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也有一些人如罗君,选择主动伸出援手。他认为,面对摔倒的老人,应该给予关心和帮助,因为每个人都可能会变老,都希望在自己需要帮助时能得到他人的关怀。他的行为背后,是对道德良知的坚守和对人际间互助的信任。
山东大学的卞绍斌教授指出,当人们开始犹豫是否应该扶老人时,社会的道德水平就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问题。他认为,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良知和义务的意图,而不应受到功利和得失的干扰。当帮助他人变得需要计算成本和利益时,这种行为就不能再被称为道德。长此以往,社会的道德感可能会丧失,人际关系可能变得冷漠。
复旦大学的郁隽讲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现在人们做好事时担心惹事的心态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和整个社会成员的失望感。这种氛围下,每个人可能会对自己产生一种暗示,认为自己在遇到困难时也不会得到他人的帮助。
在这种环境下,“扶老人”的道德焦虑变得尤为突出。像罗君一样,许多人在遇到老人摔倒时都会感到纠结和焦虑。他们知道应该扶助老人,但在现实压力下又难免产生疑虑和困惑。赵泉则表示,他带女儿出门时如果遇到老人摔倒,他会感到非常困扰和纠结。他担心如果不扶会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但如果扶了却遭遇被讹诈的情况又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
面对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问题,人们陷入了深深的道德困境和焦虑之中。这不仅是对个人道德良知的考验,更是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挑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深入反思并重建社会的道德体系,让人们在面对类似情况时能够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扶老人问题:道德焦虑与社会信任的断裂
在这个话题日益引人关注的时代,从一位北京中学退休教师的视角出发,我们了关于扶老人问题的道德焦虑。刘齐老师对于少数老人讹人的行为表示困惑,他坦言:“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愿意舍弃尊严去讹人?”
这种道德焦虑并非个案,调查显示,高达87.4%的受访者感受到“扶老人”的道德焦虑在社会中普遍存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路指出,这种焦虑实际上是社会信任缺失的反映,它揭示了人际关系的恶化和社会纽带的断裂,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
郁隽对此表示赞同,并补充道,如果不加以重视,这种案例对年轻人的潜移默化影响可能导致传统的道德追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被遗忘。而恶意讹诈他人的老人应受惩罚的观点得到了59.5%受访者的认同。
要化解这种普遍的道德焦虑,制度保障是其中的一环。郑路建议,公益慈善组织可以设立基金会,为因扶老人而被讹的情况提供法律援助和资金支持。他也坚信,大多数人面对类似情况还是会伸出援手。
卞绍斌则强调,虽然法律法规是外在的约束,但真正的力量来源于个人的道德良知和信念。我们应当培育基于道德自律的实践理性能力,特别是出于良知和义务的道德自觉能力。
当我们都在谈论扶老人事件时,说明我们都在关注背后的问题。尽管日常中遇到老人倒地的情况,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伸出援手。这种道德焦虑不应该让我们失去帮助他人的初心和勇气。相反,我们应该更加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有爱的社会。
扶老人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的选择,更是社会信任、制度和文化的反映。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和思考,以寻找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