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牙周炎误当上火,延误治疗会掉牙
身边的许多人,常常误将牙周炎当作普通的“上火”,自行购买消炎、清热的药物应对。口腔科医生提醒我们,这种做法虽可能暂时缓解不适,却未能根治病因,易导致复发甚至病情加重。
当你晨起刷牙时,发现牙刷上有血迹,照镜时牙龈红肿,或是亲友抱怨你的口气不佳时,很可能你已经患上了牙周病,这时应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牙龈红肿,很可能是牙周炎的征兆。牙周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极高,据统计,在我国,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在内的牙周病患病率高达90%以上。其主因是菌斑和牙石的积累,口腔卫生不良会导致牙齿及牙龈表面形成细菌薄膜牙菌斑。若牙菌斑不被清除,会逐渐钙化形成牙石,引发牙龈红肿出血,炎症随之而至。
牙周炎的早期症状包括口腔异味、牙龈红肿、刷牙或咬硬物时出血等。由于缺乏口腔卫生知识,一些人误以为牙龈出血是口腔卫生的表面问题,于是停止刷牙,这反而加重了牙龈的炎症。
随着炎症的深入,可能会出现牙齿松动、移位,咀嚼无力或疼痛,牙龈退缩,牙根暴露,食物嵌塞,牙周脓肿,甚至牙齿脱落等严重症状。到那时才寻求医疗帮助,可能已经为时已晚。
规范的治疗并不简单。许多人在发现上述症状后,自我诊断为“上火”,尝试喝凉茶、吃清热消炎药,或在广告的引导下使用药物牙膏。只用消炎药治疗牙周病并不能解决问题,症状会反复出现。规范的治疗包括龈上洁治(俗称“洗牙”)和龈下刮治。洗牙只是治疗的一个步骤,清除牙齿表面的菌斑和牙石。但牙龈下方的牙石菌斑仍需彻底清除,这就需要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的治疗。对于严重的牙周炎,还需进行牙周手术等其他专业治疗。
治疗后,仍需定期维护以防复发。就像汽车需要定期保养一样,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使用牙线、牙缝刷等家庭保健品,配合牙刷使用,清除残留软垢和食物残渣。全身因素能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反之亦然。建议每年进行两次口腔检查,每年洗牙一到两次。
吸烟人群尤其需要注意口腔卫生。会附着在牙齿表面,使牙齿表面变得凹凸不平,更容易形成牙菌斑和牙石。预防牙周病,保持口腔清洁是关键。让我们重视口腔健康,定期检查和护理,远离牙周病的困扰。牙周炎与未来镶牙、种牙的挑战
当被告知患有牙周炎,很多人并不以为意,甚至认为牙齿掉落后可以简单镶牙或种牙来解决问题。这却是一个误解。专家警告,牙周炎的严重性远超人们的想象。随着炎症的加重,牙槽骨会逐渐被破坏和吸收,导致牙槽嵴降低。这一变化对于日后的镶牙和种牙将带来不小的挑战。想象一下,仅仅是因为一个喷嚏或剧烈的咳嗽,假牙就被喷出来,这背后很可能是因为牙周炎已经悄悄侵蚀了我们的牙槽骨,使得活动假牙的固定变得困难。
那么,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牙齿呢?这是一辈子都需要重视的事情。每天早晚的刷牙、饭后的漱口都是必不可少的“必修课”。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常见的误区需要我们认清并避免。
刷牙时不仅仅是左右来回拉锯式动作,更应注重细节。推荐采用“画圆圈”的方法,确保刷毛与牙齿、牙龈成45度角。刷牙的水温也需适中,以35℃~36℃为宜。
健康的牙龈是牙齿的坚实基础。如果牙龈出现红肿、出血等问题,就意味着它正在遭受伤害。硬的牙刷、错误的刷牙方式都可能伤害到牙龈。正确的做法是选择软毛牙刷,并采用画圈的方式进行刷牙。刷牙后,还可以进行牙龈按摩,帮助改善其健康状态。
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习惯也可能伤害到牙齿。不爱运动、不吃早饭、频繁吃零食和喝饮料都可能间接伤害我们的牙齿。研究发现,有焦虑、抑郁等症状的人可能更容易出现口腔健康问题,这与他们的压力过大、影响免疫系统等因素有关。吃完饭后马上刷牙并不是个好习惯,最好等待半小时后再进行刷牙。
牙齿缺失后应尽快修复。长期缺牙不仅影响咀嚼功能,还会导致邻近牙齿的倾斜、移位,甚至造成一侧牙失去功能。还会增加牙周病、龋病的发病率。对于佩戴假牙的老人,每天晨起、饭后、睡前都要用清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定期洗牙是预防牙周病的有效方法。洗牙后感觉牙缝变宽是因为本身就有牙周病,牙龈已经萎缩。生活中一旦出现食物嵌塞,应使用牙线进行清理,避免使用牙签以免伤害牙龈等组织。
牙齿健康需要我们的细心呵护。了解并避免这些误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牙齿,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口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