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仅37天62岁女工夜班期间猝死
河北石家庄晋州市某食品公司,于2022年8月6日凌晨发生令人痛心的悲剧。一位名叫谢金针的62岁女工,在公司连续夜班期间不幸猝死。这起迅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特别是关于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及劳动强度问题的讨论^[5][7]^。
一、核心事实回溯
谢金针入职该食品公司仅37天,却连续工作了36天,仅休息一天。她的工作时长每日高达约12小时,从早5:40一直工作到晚5:40^[1][3][4]^。在这家公司,她经历了22天白班和14天夜班交替的严峻考验。而猝死当天,是她连续工作的第五个夜班^[8]^。
二、争议焦点详述
1. 法律关系模糊:由于谢金针入职时已超过女性法定退休年龄50岁,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这使得她在公司的身份变得模糊,是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这也导致劳动仲裁委员会拒绝受理其工伤认定申请^[1][5][6]^。
2. 工伤认定的困境: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突发疾病在48小时内死亡可视为工伤。但由于谢金针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问题,她无法通过劳动仲裁程序获得工伤认定,只能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6][7]^。
3. 责任划分的矛盾:家属认为谢金针的猝死与高强度工作直接相关,要求赔偿150万元。公司方面表示,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其猝死与工作有关,只愿意提供10万元的人道赔偿^[5][7]^。双方争议的核心在于没有进行死亡鉴定和因果关系的认定^[2][8]^。
三、引发的法律与社会启示
这起暴露出当前社会对于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严重缺失:
超龄务工者无法享受工伤保险,维权只能通过民事赔偿途径,这无疑加大了他们的维权难度^[6][7]^。
企业用工管理存在不规范现象,如未签合同、超负荷排班等问题,这些都为劳动者带来了极大的健康风险^[3][4]^。
临时工群体普遍面临劳动强度与健康风险失衡的问题。他们往往为了生活不得不接受高强度的劳动,而健康风险却日益增加^[1][8]^。
目前,双方仍在协商中陷入僵局。家属希望通过法院主张侵权责任赔偿,但需要进一步举证证明工作强度与猝死的因果关系^[5][7]^。无论结果如何,这起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呼吁社会关注超龄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呼吁企业规范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这不仅仅是一起悲剧,更是对我们社会的一次深刻反思。我们需要在法律和社会层面进行深入的和改革,以保障所有劳动者的权益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