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回应中方降级两国外交关系
一、回望2021:中立关系的初降级
在岁月的长河中,每一个历史时刻都有其独特的印记。2021年11月21日,中国宣布将中立外交关系降级为代办级,这一决策背后是复杂的国际关系和立场矛盾。立陶宛外交部对此表示“遗憾”,但同时又巧妙地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他们试图扩大与台湾的合作,甚至允许台湾设立“非外交使团”,这一行为在国际关系准则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和解读^[1][5]^。立方试图将涉台行为解释为“非官方性质”,企图得到欧盟的支持,但这无疑是在回避其建交承诺的违反行为^[8]^。
二、对抗升级:三年之变(2023-2025)
时间流转至2023年至2025年,立陶宛对中方的立场显得更加强硬。没有任何正当理由,立陶宛外交部于2023年11月29日将中国驻立代办处外交人员列为“不受欢迎的人”,并要求限期离境。这种行为是对中立关系的严重破坏,中方对此表示了强烈的谴责^[2][6]^。到了2025年3月31日,立陶宛更是单方面宣布对中国外交人员采取限制措施,这一行为无疑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局势^[2]^。在这三年中,立陶宛的单方面行动和持续挑衅让两国关系雪上加霜。
三、复杂转变:立方的缓和与责任推卸(2025)
时间来到三年后的今天,立陶宛的立场似乎有所转变。在舆论的压力下,立陶宛外长科斯图蒂斯布德里斯于2025年1月29日表示希望恢复中立正常关系,并流露出重新互派大使的意愿^[4]^。这种口头上的示好伴随着对立方的指责。他们指责中方需对关系的恶化负责,甚至在俄乌冲突中污蔑中国“支持俄罗斯”,试图转移国际舆论的焦点^[4]^。这种责任推卸的行为让人对其真实意图产生质疑。
四、中方立场坚定与反制措施的逐步升级
面对立陶宛的挑衅行为,中国始终坚守一个中国原则,这是双边关系的基础。对于立方的涉台行径,中方认为是“公然制造分裂”,因此采取降级外交关系的反制措施是必要的^[1][3][7]^。针对立陶宛的持续挑衅,中方明确保留采取进一步反制措施的权利,并坚决要求立方停止损害中国的主权及领土完整^[6]^。中国的立场坚定,反制措施逐步升级,展现出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和信心。未来的两国关系走向将取决于立方是否实质性纠正错误行为。当前立陶宛在应对中方外交降级问题上表现出的“表面缓和、实质对抗”的特点引人注目,其背后的决策受到美国等外部势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8]^。